10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10月18日在京逝世。他不仅是为数尚不多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也是而立之年就获奖的史上最年轻诺奖得主之一。
1986年5月26日,杨振宁在北京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人们常说他“大器早成”,但在教育上,不论是来自他父亲的家学,还是他作为父亲的家教,杨振宁却有一种“慢教育学”。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儿子出生一年后便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28年学成回国,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次年又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1933年,杨振宁从清华教职员子弟学校小学毕业,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他的父亲其实早已发现杨振宁在数学方面有一些天才。父亲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儿子也常常翻看。从《数论》到《有限群论》,因为小杨振宁的外文基础不够,不能看懂细节。他曾多次去问父亲讨教,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偶然才给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2021年5月14日,杨振宁(中)、杨振宁夫人翁帆(左)和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捐赠仪式上。新华社照片
而1934年夏天,父亲决定请一个历史系大学生来给儿子补习,却不是来补习数学,而是讲习《孟子》。第二年,又念了半个夏天,十岁出头的杨振宁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
按照今天的教育学逻辑,当家长尤其是擅长文理某个方向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相同方向上有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当然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当时,杨振宁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让杨振宁补《孟子》的课,使儿子学到了许多人文历史知识,正是教科书上没有的。
抗战爆发后,杨振宁全家迁往昆明,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其中有一个讲座,对杨振宁有直接影响,那是王竹溪教授讲的“相变”。然而,这种“相变”的影响过程过了十几年才真正发生。1950年代,杨振宁做博士后时,因为本科时听过“相变”的演讲,一直有兴趣,就环绕着物理相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成绩还是相当好的。
2004年9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指导本科生。新华社发(清华大学供图)
整整30年前,杨振宁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大学生发表关于治学之道的演讲时坦陈,“做学问,许多事情要慢慢地来。”他表示,你当时对有些事情听了却没有完全懂,不要紧。“慢慢地,它对你的整个价值观,会发生影响。”
因此,在杨振宁的“教育学”中,方向选择对年轻人将来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在美国从教从研“阅人无数”,看过几千个博士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过了20年,成就相差悬殊,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默默无闻。“如果他选择的方向,五至十年后大有发展,他就能有所成就;如他所选择的方向,是强弩之末,就不能发展了。”杨振宁曾对交大学子强调,关键是要把握住整个趋势,不要只是一头钻进去,眼光太短浅。
与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透彻法”不同,杨振宁主张的学习方法是“渗透法”。若按“透彻法”,学生懂得透彻最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则容易抗拒。美国有一本物理学杂志,前5页报道各方面的最新动态,杨振宁建议留学生每期都读,即使不懂,也要看看。因为“渗透法”的好处,就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并对整个态势有所掌握,而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杨振宁始终认为,在西南联大的七年,对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正是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自己的“taste(品味)”。
2019年8月1日,在爱因斯坦诞辰140年之际,“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幕。各界人士在他唯一到访过的中国内地城市上海,向这位与牛顿比肩的伟大的物理学家致敬。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右二)在开幕式开始前参观展览。
事实上,不但杨振宁父亲教过杨振宁等差级数,后来杨振宁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都教过等差级数。但杨振宁直言,过了一年,他们就都忘了。他的两儿一女,尽管均未继承杨振宁物理学的衣钵,却在理工医等其他方向上从事学术研究与临床工作。
假如中学时代,作为数学教授的父亲就教杨振宁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也学得很快,使父亲十分高兴。但与“望子成龙”的想法看似背离,父亲没有这样做,并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让孩子不求甚解、逐步渗透,慢慢地走对自己的方向,开启一个不同的世界。
原标题:《杨振宁的“慢教育学”:做教授的父亲没把儿子朝数学方向推,却给他补《孟子》》
题图新华社
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