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火灾事故都被记录、分析、追溯,整个行业的安全底数才能清晰
据第一财经报道,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汽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试点开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
其中,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的建立,叠加近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引发的公众焦虑,将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迈出关键一步。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从电池热失控到碰撞起火,每一例事故都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安全隐忧,也映照出监管升级的紧迫性。
↑燃烧事故画面。图据极目新闻
综合来看,这些事故中,电池热失控成为主要诱因,碰撞、老化、充电故障均可能触发,而且,行驶、静止、充电状态均可能存在风险。过去,一些车企对这类事故采取低调处理方式,甚至引导用户私下解决,导致监管信息滞后,隐患被掩盖。
现在,当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建立后,意味着企业需要第一时间上报,等于把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监管部门可以马上介入,调取车辆数据,分析故障模式。这种主动报告机制,能更快识别潜在风险,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对于行业来说,会倒逼车企在电池安全、整车结构、热管理设计上投入更多资源,改变“重销量、轻安全”的发展逻辑。
对消费者而言,这项制度带来的是一种长期的保障。当所有火灾事故都被记录、分析、追溯,整个行业的安全底数才能清晰。消费者买车时,不再只是看续航、看智能,也能更清楚地了解不同品牌在安全设计上的真实水平。
更重要的是,企业报告制度配合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远程升级报告制度,将形成一套组合拳。沙盒监管允许企业在可控环境下测试新技术,远程升级报告则防止车企通过OTA悄悄修改关键功能,这些都在朝着构建一个更透明、更可追溯的监管框架迈进。
相关负责人还提到,正在会同工信部研究起草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的通知,将重点规范虚假、夸大宣传和非理性竞争。由此说明,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全链条监管思路已经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和“全过程管控”。企业不能再靠营销话术抢占市场,最终要回到产品本身的安全和可靠性上来。
市场监管总局的制度升级,既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也是对消费者的安全承诺。当每一例火灾事故都能转化为技术改进的契机,当每一次召回都能推动标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从“规模领先”走向“质量领先”。毕竟,安全才是新能源汽车驶向未来的“第一动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毕舸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