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0 月 18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今日报道,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和博士生张佳乐为主的研究团队近日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探测到来自恒星黑子区域的毫秒级射电暴信号,为直接探测恒星小尺度磁场、揭示恒星磁活动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观测手段。
据介绍,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局地的强磁场区域,其磁场结构的爆发会扰动地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影响卫星运行和通信、导航、电力等系统的正常工作。其实,其他恒星也存在类似的黑子结构,一些活跃红矮星上的磁活动还会更加频繁剧烈。
长期以来,直接测量恒星黑子区磁场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该发现说明恒星黑子区域的磁活动能将电子加速到极高能量,这些电子在磁场中做回旋运动,产生独特的射电辐射。捕捉这些射电信号,就可以直接分析恒星表面小尺度的磁场结构。它为研究恒星磁活动的起源、理解恒星复杂的磁场结构提供了全新方法。
此次,团队在一颗名为 AD Leo 的活跃红矮星上用 FAST 探测到一种极为特殊的射电暴,其信号频率变化速度高达每秒约 8GHz,远超以往在类似恒星上观测到的任何射电暴频率漂移速率。研究团队认为,要产生如此快速的频率漂移,辐射源必须来自一个磁场强度高且位置非常接近恒星表面的区域。结合对恒星磁场模型的分析,他们排除了大尺度磁场的可能性,确定信号来自黑子上方的小尺度磁场结构。
田晖表示,该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 FAST 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过去恒星射电观测时间分辨率大多只有小时或分钟量级,而 FAST 把观测时间分辨率提升到了“亚毫秒”级,能捕捉恒星射电辐射的细微瞬变,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设备能与之媲美。
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 10 月 18 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IT之家附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