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太狠了,四条腿被锯掉也能爬!通用大脑开启机器人「无休」时代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智元 时间:2025-10-17 22:13:40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机器「趴窝」,或许就此终结!Skild AI公布的通用「大脑」,能在断肢、损坏、甚至换一副全新身体后依旧继续前行。它像拥有永不熄灭的求生本能,每一次受伤都化作新的步伐。屏幕上闪烁的「Adapting…」,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机器人真正不可阻挡的时代,已经到来。

科幻里的机器人无所不能,哪怕残缺也能继续前行。

可现实中,它们却极度脆弱:机械臂松个螺丝就停摆,四足机器人电机一顿就「扑街」。

Skild AI在X上发布的一条短视频给出了新答案:机器人在损伤中依旧前行,屏幕上不断闪现「Adapting…」。


这背后的秘密,正是他们提出的全新设想:Skild Brain,一个独立于身体、始终能适应的机器人「大脑」。

从故障到自适应:Skild Brain的智慧美学

我们曾经的想象里,机器人的「大脑」必须紧密依附在身体之上:每一次关节损坏、每一次舵机失灵,都可能意味着整机瘫痪。

然而,Skild AI带来一场根本性的颠覆——他们提出了一个「与身体解耦的机器人大脑」概念,这正是Skild Brain的核心。

他们的愿景是:

全能形态智能:面向任何任务、任何机器人、一个大脑。

在这个架构里,Skild Brain被设计成可跨形态、跨任务操作的通用智能,并已在四足、类人、移动机械臂等不同主体上部署试验。


他们的博客透露出技术细节:控制策略被分为高频与低频两个层级——高层负责规划导航动作,低层负责将策略转化为关节扭矩和角度,并在不同机器人之间迁移。

更令人惊叹的是,Skild团队在X上直言:

断掉的肢体?卡住的电机?只要机器人还能动,这个大脑就能让它继续前进——哪怕换成一副全新的身体。

这句话正是他们设计这套系统的宣言:只要存在可用的运动通道,大脑就能找到方式行动。

在外界看来,这套系统不只是技术秀,更可能是机器人控制范式的一次跃迁:它把「硬件故障」从致命伤,变成可以「绕道继续」的挑战。

为什么机器人总是「趴窝」?

在机器人的历史里,有一个绕不开的顽疾:控制与机体的强绑定

服务机器人面对复杂环境,只要轻微损伤,就会彻底罢工。

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多数算法都是针对单一硬件反复调优。

它们就像是「死记硬背」的学生:一旦换了题型,就不知所措。环境稍一变化,机器人就陷入停滞。

Skild Brain想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局限。它并没有为某一台机器量身定制,而是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十万种不同的机器人形态,让同一个「大脑」去适配它们。

四条腿被锯掉,它学会用残肢爬行;关节被锁死,它会重新规划步态;轮子突然卡住,它立刻切换为步行模式;甚至在被强行装上「高跷」后,它也能跌跌撞撞地重新站稳。

这种能力的震撼之处在于——它几乎都是「零样本」的,也就是说,这些极端损伤场景并不在训练集中。

Skild Brain依然能在未知的情况下,快速找出一条可行的生路。

Wired在报道中用了一个极端画面来形容:

即便四足机器人的四条腿全被电锯砍断,它依然能靠着躯干和残肢继续前进。


这并不是恐怖片桥段,而是真实的技术展示。

正因如此,Skild Brain才被视为一次范式转向:它让「故障」不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哪怕身体支离破碎,大脑依旧在适应,并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前行。

它是怎么做到的?Skild Brain的「大脑逻辑」

看到视频里机器人即便残损也能继续前行,不少人会好奇:它凭什么撑得住?

Skild并非凭空魔术,而是靠一套极致训练与设计组合:大规模模拟训练、泛化模型与在线自适应机制。

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1万种不同机器人形态 的虚拟宇宙,并在其中让模型「走」了 1000年的模拟时间,以逼它学会跨形态适应。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避免模型死记硬背,而是让它学一种策略,在未知结构里也能快速应对。

具体来看,这个系统背后至少融合了三条关键路径:

第一条,是强化学习

模型在模拟世界中不断尝试、失败、优化,就像孩子学走路。

失败很常见,但正是失败让它积累对策略的认识。

Skild Brain 能把失败留在记忆里,从而在下一个动作中立刻修正。这是强化学习和长时记忆结合带来的质变。

第二条,是迁移与泛化能力

传统的机器人算法往往困在单机世界:这台机械狗学会了跑步,但换一副身体就要从零开始。

Skild Brain想要的是「一次学习,处处可用」——就像人类不需要重学走路,就能换鞋、拄拐,甚至装上义肢继续前行。

第三条,是在线自适应机制

Skild Brain在运行中会实时感知身体状态——哪条腿僵住了、哪个电机卡了,并立刻调整控制策略。

这种「即刻调整」的逻辑,正像我们在人生病或受伤时,大脑会立刻重新规划步态,借助另一条腿或外部支撑保持平衡。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锁死了一个带轮子和腿的四足机器人中的两个电机,本应陷入瘫痪的它,却像一辆晃晃悠悠的自行车一样,凭借仅剩的两个轮子维持平衡。

这正是Skild Brain的惊人之处——它能在前所未见的极端状态下,临场找到全新的生存方式。

正是这套逻辑的组合,造就了Skild Brain「势不可挡」的能力。

Skild Brain与传统机器人不同的,还不只是「反应快」。

Skild表示,它的大脑拥有非凡的记忆力:多数机器人控制策略的记忆窗口只有几百毫秒,只能应对眼前的一个动作;而Skild Brain的上下文窗口却长出一百倍以上。

这意味着,它能「记住」过去更长时间的反馈和动作轨迹,就像人类学会从经验中调整步伐,而不是单靠瞬时反射。


也正因如此,当它被迫让四足机器人站立行走时,才会在零样本环境下「理解」为类人身体,并临时调用步态完成适应。

从短时反射到长时记忆,从硬件依赖到跨体泛化,Skild Brain的逻辑链条逐渐完整:它不只是能应付眼前的意外,而是能在记忆、经验与适应的循环中,不断把陌生变成熟悉,把意外变成常态

一个大脑,统御万机:应用与未来

Skild Brain并不是一场实验室里的炫技。它的意义在于——当「大脑」真正能独立存在,机器人就能在更多场景里展现「韧性」。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这意味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必因一个小故障就全线停机。

过去,螺丝松动就要停产检修;未来,Skild Brain能让它带伤继续工作,等维护窗口再统一修复,效率与寿命都将被大幅拉长。

在灾难救援中,它的价值更加直观。

地震、火灾、矿难,这些环境对机器人本就苛刻,而在恶劣条件下难免会受损。

Skild Brain的自适应能力,让它即使在「残肢断臂」的情况下,也能继续执行搜救任务,直到最后一刻。

军事领域同样是潜在场景。

战场上,设备损伤几乎不可避免。如果机器「大脑」能在残缺机体里依然找到生路,那意味着更多的续航力与生存力。

而在消费级市场,一个「大脑」可以「换壳」的想象也十分诱人:今天它在扫地机里,明天它能上到机械狗,后天它能迁移到家用助理机器人。

一次训练,N种用途,成本将被成倍摊薄。

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Skild Brain不只是多了几个使用场景,它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机器人生态:一个大脑,统御万机


机器人不再是孤立的单机个体,而是共享同一个思维内核。它们的行动会越来越像是「一个大脑控制着成千上万具身体」。

这既是效率的奇迹,也带来了全新的难题:谁拥有这个大脑的控制权?如果它的适应性超出预期,人类是否能完全掌控?社会结构和劳动市场又会被怎样重塑?

正如Skild视频里闪烁的那行字——「Adapting…」。这不仅是机器人学会的技能,更是技术本身的写照。

问题只在于:当一个「永不停歇的大脑」真的诞生,人类要如何迎接它?

参考资料:

https://x.com/SkildAI/status/1970940614234771579

https://www.skild.ai/blogs/building-the-general-purpose-robotic-brain?utm_source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