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机器人造机器人!成都三分之一机器人产业营收,来自这个产业园|向往的园区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7 22:11:36

10月的蓉城天高云淡,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内,智能转运机器人穿梭不息,厂房内机械臂律动如林。调研团走进园区,正值一批工业机器人进行检测作业,大大小小的机械臂同时开转,仿佛一支无声的钢铁乐队正在演奏交响曲。

10月,由红星新闻-成都发布记者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四川专精企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滕正涛组成的调研团走进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在矽瞻科技董事长钱天昊的带领下,探访这座老工业基地转型而成的机器人产业高地,见证机械臂律动如林的智能工厂如何让创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


▲调研团

人才链:

构筑产才融合的发展高地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成都的‘工业机器人大本营’。”矽瞻科技董事长钱天昊作为本期“企业导游”热情开场。他指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机器人产品介绍:“我们企业做的是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也就是机器人的‘眼睛’。而我们的邻居卡诺普、埃斯顿、成焊宝玛,都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矽瞻科技展品

进入园区,调研团成员、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敏锐地发问:“咱们园区特色如此鲜明,当初是怎么找准‘工业机器人’这个赛道的?”

成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回顾了园区的转型之路:“我们成华是成都的老工业基地,曾承受转型升级的阵痛。通过分析资源禀赋,我们最终选定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人工智能赛道。”他列举了三大优势: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从实践成果看,这个赛道选对了。连续三年,我们(成都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产业营收占全市三分之一。”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对于人才吸引,刘军向调研团一行介绍道:“核心是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园区配套了人才公寓,解决了园区职工的居住问题;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让员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我们的员工下班很方便,因为地铁站就设在了园区。”刘军说。

钱天昊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的员工中,来自沿海地区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他提到该公司一位产品部负责人之前曾在一线城市工作多年,入职一个月后就决定在成都落户买房。“随着产业链条完善,人才在成都就能找到匹配的岗位,这促进了人才回流。”

生态链:

产业链协同的创新实践

在卡诺普工厂,调研团见证了“机器人造机器人”的震撼场景。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介绍,卡诺普作为四川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深耕行业十余年,打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卡诺普发布了工业人形轮式机器人“灵烁”和AI复合机器人“灵迅”,剑指工业落地垂直场景。


▲卡诺普机器人

当被问及具身机器人的规划时,邓世海表示:“人形机器人不一定要长得像人,但一定要有人这么‘聪明’。我们的创新中心正搭建训练场景,加速技术迭代。”

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刘军生动地比喻:“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他举例道:“矽瞻做机器人的眼睛,卡诺普做机器人本体,最后用在成焊宝玛的焊接生产线上——这条路径我们已经走通了。”


▲卡诺普机器人

据了解,为促进企业合作,园区成立了企业家协会,定期组织企业沙龙。刘军说:“企业做生意就两件事:卖什么和买什么。我们让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降低信任成本。”钱天昊补充道:“这种协同让我们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产业重要载体,聚集了安川电机、ABB、发那科、西门子等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投用了300余台智能制造设备。该中心依照高标准建设联合链主企业、985高校,落地机器人联合实验室,集应用推广、技术研发、产教融合、创新孵化、人才培育等功能为一体,全面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创新链:

赋能企业持续发展

“园区最近多了好多专精特新企业。”调研团成员、四川专精企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滕正涛注意到这一现象。刘军证实:园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速是过去的三倍以上,近期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已成功纳入国家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东广人工智能谷(A区)

园区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方式也在创新。刘军表示,政府正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优秀的企业,我们的产业基金应投尽投。企业上市后,政府也能获得回报。”

截至目前,园区规划面积约6.4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3000余家,聚集卡诺普、埃斯顿、成焊宝玛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116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上市企业5家,上下游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104家。

对于未来,园区有更宏大的规划。刘军展望,将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新兴赛道,全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我们陪着企业带着产品走向西部广阔市场,借着智改数转契机,推动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调研团离去时,园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落向乐谱的音符。在这片产业与创新交融的沃土上,以协作与创新为旋律的工业创新“交响曲”正从园区出发,响彻更为广阔的市场天地。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摄影记者 杨译焮

制图唐倩 王寒昱

编辑 成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