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现在(人形机器人)的生命周期,我们大概会按照三年这个指标去设计。”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在规模化量产促进成本优化后,姚卯青估算,如果部署一个服役两年、替代两班甚至三班工人的人形机器人,其投入已经能够与原来的人力支出持平甚至更具经济性。
智元机器人已经成为国内获得商业化订单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之一。当日,该公司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的同时,还宣布精灵G2已获数亿元订单,已开启首批商用交付。智元机器人的雄心还不止于国内,姚卯青透露,该公司期望明年海外收入能占到公司总收入的30%以上。
新一代机器人上线
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进行产品最新迭代,发布了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此时距离G1的发布已经过去快两年的时间,姚卯青透露,G1的出货量已超千台。相较于G1,G2在硬件性能、力控精度、交互智能等核心维度实现突破。
姚卯青介绍道,G2的升级首先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得益于更多自由度的设计,机器人的运动更加灵活,能够以更高速度完成各类动作。例如,其底盘现在支持横向蟹行移动,无需像以往那样先转向90度再移动;腰部也可直接旋转180度,不必转动整个底盘。这些灵活性的增强,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整体作业效率。G2能够以更接近人类作业的节奏上线工作,原本可能需要部署两台机器人完成的任务,现在仅需一台即可胜任。”
此外,姚卯青称,G2产品稳定性的提高,有效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线损失,同时降低了运维与售后维修的成本,这些改进对于在要求严苛的工业场景中实现可靠落地尤为关键。
这次发布的G2并不是足式人形机器人,而是一台轮式人形机器人。姚卯青解释道,轮式与足式机器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工作环境。“轮式机器人在大部分地面平整、通过性好的工厂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其续航更长,运行稳定,且得益于底盘结构,制造成本更为经济,因此是当前用户更主流和务实的选择。足式机器人则专门用于应对通过性差的复杂环境,例如那些设施老旧、不便改造,存在门槛、挡条或地面不平的场地,其双足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此类地形。”
不过,姚卯青也指出,双足结构的代价是功耗较高——双足部分约占总耗电的80%-90%,这是因为即使在静止状态下,足式机器人也需要持续耗电以维持平衡,加之其机身空间有限,无法像轮式机器人一样利用大底盘来配备大容量电池,导致续航能力相对受限。
商业化进程再提速
在智元精灵G2发布之前,智元机器人就宣布龙旗科技已下达数亿元金额的G2框架订单,当日,智元机器人还宣布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智元机器人、优必选、松延动力、宇树科技等企业都斩获可观订单,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商业化落地阶段。智元机器人除了收获最新的两笔订单,今年6月还与宇树科技拿下了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超1.2亿元的人形机器人订单;8月,智元机器人宣布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拿下这么多订单,实际交付量如何呢?姚卯青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因公司相关要求无法披露具体的实际财务数据,但从交付情况来看,今年相比去年实现了数量级以上的增长,仅从1月到9月,智元机器人完成并确认收入的交付量已达数千台。
“在应用场景方面,我们的业务覆盖科研教育、交互服务以及工业作业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方向均获得了金额较大的客户订单,持续实现交付。整体来看,业务结构较为多元且分布均衡。”姚卯青说。
其中与龙旗科技达成的合作,姚卯青透露,从项目交付进度来看,智元机器人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初步完成实验室阶段的POC(概念验证)工作,明年第一季度正式启动在生产线上的实际落地与部署。
不过,即便拿下不少商业化订单,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对本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企业仍普遍需要持续的资金输入以维持研发与运营。龙旗科技的角色就颇具代表性,它不仅是智元机器人的客户,更以投资方的身份深度绑定,这种“产投结合”的模式,正反映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对资金的持续渴求。
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供货能力,姚卯青还强调,智元机器人在代工生产环节采取了多供应商策略。“均普智能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此外,我们也与包括苏州灵猴机器人在内的其他多家供应商保持着合作,共同为我们的生产提供支持。”
一台机器人顶几个班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涉及采购、维护与二次开发等多个环节,其在工厂中的综合性价比,是否真能超越传统人力呢?
姚卯青算了一笔账。他首先假设了一个背景:一是工厂产线的作业性质,在工厂环境中,一天多班制(两班或三班)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二是机器人的设计服务年限,两年或三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卯青指出,人力的整体成本其实是比较容易计算的。“一个班次的工人工资大约在五六千元,对企业来说,综合人力成本还需要考虑福利、五险一金等附加支出,因此一名工人每年总成本达到7-8万元是很常见的。尤其在长三角和上海周边地区,两班制的工人两年下来,企业需要支付30多万元的人力成本。”
而对于机器人来说,“随着规模化量产,包括机械零部件、整机、开模在内的成本正在快速优化。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部署一个服役两年、替代两班甚至三班工人的机器人,其投入已经能够与原来的人力支出持平甚至更具经济性。”姚卯青说,一些海外市场劳动力成本比国内更高,从经济账的角度来看,使用机器人完全可以行得通。
因此,智元机器人对海外市场也有很高的期待,姚卯青称,智元机器人期望明年海外收入能占到公司总收入的30%以上。“海外用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且部分发达国家面临老龄化与低出生率问题,导致劳动力供给紧张。因此,这些市场对自动化产品需求明确,定价空间和利润率也更具吸引力。”
姚卯青透露,智元机器人已启动全球布局,包括建设经销网络,并与当地伙伴开展联合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以本地化策略加速市场渗透。“在具体推进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直销模式,在交付前先于国内对产品进行充分测试,确保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以实现低成本的售后支持;二是通过渠道合作;三是依托G2机器人进行轻量化定制,联合当地伙伴共同推广。”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