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动力电池将迎规模化退役 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或突破千亿元

IP属地 中国·北京 证券时报 时间:2025-10-17 22:09:53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

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同时,工信部明确从源头设计、过程管理、安全监管三方面推进标准建设,破解市场痛点,中国也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22项国标织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介绍,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五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其中,再生黑粉相关标准的落地成效尤为显著。刘洪生提及,2025年6月,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明确符合《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相关要求的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标准的出台有效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维护和保障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刘洪生指出。

记者注意到,此前黑粉被归类为“危废”,导致其处理成本高、流通受限;不同企业的黑粉成份差异大,难以满足下游需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标准出台后,将合规黑粉从“危废”中剥离,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营风险,或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此举还将推动行业从“粗放回收”向“精细化回收”转型,以提高行业整体对再生黑粉的综合利用率。

在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总经理、电池中国副总经理周波看来,随着锂电池在全球多应用场景的装机量不断增长,锂电池回收拆解技术不断提高,再生黑粉进口渠道逐步规范,未来再生黑粉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电池材料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刘洪生透露,《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国标推广后,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仍面临产能错配、非法回收、安全隐患等问题,而发布会释放的标准建设规划,将针对性破解这些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一级巡视员尤勇明确了下一步标准化工作的三大方向。

在源头管理上,尤勇指出,加快制修订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推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采用标准通用、节约资源、易拆解、易回收利用的产品设计。

朱克力认为,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降低后续回收拆解成本,解决当前不同品牌电池规格不一、拆解效率低的问题。

正如刘洪生所说,《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要求、作业程序及管理要求等,为动力电池安全、环保、自动化拆解提供了重要指导,该标准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过程管理方面,尤勇表示,将制修订回收利用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持续修订完善余能检测、放电、存储、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认定和使用率计算方法等标准立项和研制,实现标准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这恰好回应了当前市场对再生材料纯度、回收过程环保性的担忧。刘洪生说,《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已明确镍、钴、锰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回收率不低于85%的严格指标。朱克力认为,后续标准将进一步细化过程管控,确保标准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安全监管则是标准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勇强调,制修订产品安全标准,提升安全水平。加快制定《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键环节安全保障。抓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落实,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加快制修订各类应用领域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以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化工作正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在地方层面,福建等地的创新实践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指出,尽管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国际标准尚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国已积极参与并主导关键项目。

“我国专家正参与电池性能评估方法、退役电池回收通用指南等全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牵头提出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郭晨光透露,目前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实现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全覆盖。

地方层面,福建省的实践成为标准落地的鲜活案例。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谢再春介绍,福建在全国率先将动力电池回收纳入地方立法,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单位,最高补助100万元。

政策激励下,福建企业已取得显著成效。谢再春以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为例,其将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泉州清能公司则通过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2024年处理退役电池237吨,减碳238吨,产值达2300万元。

责编:叶舒筠

校对:许欣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