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发布了《中国 AI 翻译技术评估》报告。这份以“大模型驱动 AI 翻译能力全面换新”为主题的报告指出,大模型技术的全面渗透正在深刻重塑 AI 翻译市场。通过对主流 AI 翻译产品的全方位测评,报告发现:科大讯飞在翻译速度、效果、专业度、拟人度、研发投入、产品成熟度、商业化规模、用户推荐度八个核心维度上均排名第一,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翻译大模型、同传大模型在基础场景中同样展现出不俗的能力。
这场由大模型引发的技术革命,不仅提升了翻译质量的上限,更在彻底改写行业竞争规则。当大模型技术让 AI 翻译的技术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被降低时,一个新的问题浮现:什么才是 AI 翻译产品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大模型重构 AI 翻译的底层逻辑
2015 年到 2025 年,AI 翻译经历了从经典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大模型驱动的三次技术跃迁。IDC 在报告中清晰勾勒出这条路径:2015 年前后,AI 翻译停留在“打标签、设规则”阶段;2020 年前后,深度学习带来了越来越实时的语音翻译;而到了 2025 年,大模型和端到端技术让 AI 翻译达到了“比肩人类的高拟人度实时翻译水平”。
(IDC)
这是一场根本性的质变。传统级联翻译方案,将语音翻译拆解为语音识别(ASR)、机器翻译(MT)和语音合成(TTS)三个独立模块串联。每个模块独立训练、独立优化,追求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更严重的是,一旦某个模块出错,误差会在后续环节被叠加放大。
端到端同传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个架构。它使用统一的大模型完成全部任务,直接以最终翻译质量——准确性、流畅性、自然度——作为优化目标,自动学习如何在各环节间权衡协调,实现全局最优。
IDC 的测评验证了这个判断。在涵盖七大场景、总长 5 万字的文本翻译测试,以及总时长 60 小时的同传测试中,采用大模型技术的产品在多个维度实现了明显跃升。报告从四个维度描述这种提升:更快——AI 翻译不必再等待,可在 1 到 2 秒内给出翻译结果;更准确——在各种使用场景下准确率已高度可用;更友好——一个设备解决各种翻译需求;更自然——更高拟人度,多语言自然切换,支持图片、视频等多模态翻译。
(IDC)
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全行业性的,是技术范式革命带来的普遍红利。大模型技术将整个 AI 翻译行业的能力基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当所有参赛者的起跑线都被前移,竞争的焦点也随之转移——当“快”和“准”逐渐成为新常态,真正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里?
IDC 评测揭示:AI 翻译竞争的三重分水岭
IDC 报告中,科大讯飞在八个核心维度的全面领先,恰好为“差异化优势”提供了具象化答案。这份领先,源于其在技术、数据、产品三大关键维度的深层积累。
(IDC)
第一重分水岭:算法架构的代际差异
端到端技术相比传统级联架构的优势已经得到验证,行业主流厂商均已转向大模型路线,拿到了进入新赛场的“入场券”。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分水岭在于,同样是端到端大模型,其实现的深度和迭代的速度却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也正是产品体验能否从“能用”提升至“好用”的关键。
端到端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全局优化。在级联方案中,即使三个模块各自达到局部最优,叠加起来也未必是全局最优,而且一旦某个环节出错,会影响最终效果。早在 2025 年 1 月,科大讯飞就发布了国内首个端到端语音同传大模型,其技术方案结合人工口译的思维链路,设计了端到端的同声传译思维链,使用统一的大模型进行流式语音识别、流式意群切分、语境理解及信息重组、流式语音合成,并通过对人工口译数据的强化学习,实现翻译速度和质量的平衡。
这种技术路径的有效性也反映在用户体验评分上,据了解,该模型的主观体验评分为 4.6 分(满分 5 分)。
同时,得益于领先的布局和深厚的技术积累,科大讯飞也展示了较快的迭代速度。从 2025 年 1 月首次发布端到端语音同传大模型,到 10 月的第三次技术跃升,其在 9 个月内完成了三次重大技术迭代。根据公开信息,最新版本的中英同传首字响应时间从 5 秒缩减至 2 秒,翻译综合质量较首发版本提升 20%,覆盖的垂直领域专业词汇超过 10 万个。
这种快速迭代能力的背后,是在语音及语言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基于星火大模型底座,科大讯飞构建的星火语音大模型支持 101 个语言的语音识别、全国 288 个地市的 202 种方言识别,以及 55 个语言的语音合成。这些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为端到端同传大模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重分水岭:垂直场景数据壁垒
通用大模型虽然在互联网数据上训练得很好,但 AI 翻译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垂直场景数据。IDC 在这次测评中专门设置了医疗、法律、科技等专业场景的测试,结果显示:当对话涉及专业术语、行业语境时,翻译产品的表现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在医疗场景,一个“chronic pharyngitis”(慢性咽炎)的准确翻译,关系到患者能否理解病情;在法律场景,“liquidated damages”究竟应译为“违约金”(补偿性)还是“违约罚款”(惩罚性),这种细微差异可能导致合同理解的重大偏差;在科技文档的翻译中,“tight hardware-software coupling, closed ecosystems”(软硬强耦合、封闭生态)这样的复合概念,需要翻译系统完整理解技术语境,才能准确传达。
IDC 的测评数据表明,在这些专业场景下,不同产品在翻译准确性上的差距被明显拉开。这背后,正是对垂直领域的深度理解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根基,本质上是一场数据积累的竞争。
科大讯飞的优势便建立在海量且真实的行业应用数据之上。其翻译机服务超百万用户、翻译次数高达 10 亿次;讯飞同传则服务全球 50 余个国家、支持超过 42 万场会议。这些从真实使用场景中源源不断产生的数据,包含了通用训练数据难以替代的宝贵信息:例如特定行业的专业术语用法、复杂声学环境下的语音特征,以及多语种自然切换的真实模式。
基于这些数据资产,科大讯飞采取了一种“通用大模型+行业深度优化”的路径。一方面,它通过与金融、汽车、法律、科技文献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陆续发布了 20 多个行业大模型,覆盖 300 多个应用场景,将知识深度融入特定场景。另一方面,它构建了覆盖超过 10 万个垂直领域专业词汇的术语库,为翻译的精准度提供了保障。
这种策略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了测评结果上。IDC 的数据显示,科大讯飞在专业领域的翻译准确性上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整体翻译准确率高于 98%,尤其在日常交流以及法律、医疗等专业场景中表现突出,从而在这场分化中构筑起坚实的数据壁垒。
第三重分水岭:从算法到产品的工程能力
大模型解决了“能不能翻译”的问题,而工程能力决定了“能不能稳定、好用地翻译”。IDC 报告特别指出了一个关键差异:部分翻译服务是“逐句翻译”,而成熟产品能实现“长时流畅翻译”。这看似简单的差别,背后是复杂的工程挑战。以端到端同传为例,虽然技术原理已经明确,但要让它在实际产品中稳定工作,需要解决声学前端处理、流式识别、实时意群切分、动态上下文管理、语音合成等多个环节的精确协同。每个环节的延迟都需要优化到毫秒级,任何一个模块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整体体验的崩溃。科大讯飞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建立了从模型训练、系统集成、性能优化到产品测试的完整工程体系。
工程化能力的另一个体现是对复杂场景的适配。IDC 的测评显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多数 AI 翻译产品都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但在嘈杂环境下,不同产品的表现差异明显。科大讯飞通过强大的声学降噪算法,让翻译效果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种看似小的技术细节,在实际使用中却会带来大的体验差异。
工程能力的最终价值,是转化为全场景的产品力。IDC 报告认为,科大讯飞构建了业内最完整的 AI 翻译产品矩阵——包括讯飞翻译机、讯飞 AI 翻译耳机、讯飞 AI 录音笔等智能硬件,以及讯飞翻译 APP、讯飞翻译 SaaS 平台、讯飞同传等软件服务。这种“软硬一体、多端协同”的产品布局,让科大讯飞能够覆盖从个人消费到企业服务、从便携设备到专业会议的全场景需求,也使得技术优势能够快速转化为可交付的产品价值。
这个产品矩阵背后,这个横跨个人消费者与企业用户的庞大基数,构成了一个强大且实时的反馈循环系统。当数百万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产品时,他们遇到的问题、提出的需求,都会成为产品优化的方向。
基于这些真实场景的反馈,科大讯飞保持着持续的产品迭代。多语言切换的响应速度、嘈杂环境下的识别稳定性、专业术语的翻译准确度——这些看似细微的体验改进,往往来自用户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这种基于大规模用户反馈的持续优化能力,或许正是 IDC 用户推荐度调查中科大讯飞位居前列的原因之一。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产品能否跟上用户需求的变化,决定了用户体验能否保持竞争力。
AI 翻译的下一个十年:从工具到伙伴
IDC 的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当前 AI 翻译技术的全面摸底,更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洞察。报告指出,翻译大模型将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语音大模型、同传大模型走向市场;准确度将真正达到人类水平,同时拟人度不断提升;翻译将向行业纵深渗透,在医疗、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广泛应用;下一代 AI 翻译硬件有望成为个人随时携带的超级助理。
在这个趋势下,AI 翻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角色转变——从“工具”到“伙伴”。过去的 AI 翻译是一个冷冰冰的对话框,你输入一句话,它输出一个翻译结果。而未来的 AI 翻译,将能够理解对话背景、感知情绪变化、进行自然交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伙伴。
科大讯飞在大模型和深厚语音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正在这场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它的实践证明:在大模型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算法的先进性,更来自将技术深度融入场景、转化为用户可以真实感知的可靠产品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展望未来,AI 翻译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新基建。无论是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还是企业的国际业务拓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在这个意义上,AI 翻译行业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推动人类高效交流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这场由大模型驱动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它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沟通方式,值得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https://my.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CHC5383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