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钢铁院士”刘玠82岁常做引体向上,“我们每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数字孪生体”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7 22:09:35



你能否想象,以后生病需要打针吃药,可以先给与自己完全“孪生”的数字生命体试试处方,看看能否治好跟你一模一样的病?

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的第二届主动健康上海论坛上,作为自动化、信息工程与企业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表示,通过各种新型医疗检测、扫描仪器及可穿戴设备,人们可以完美地复制出一个数字化身体,并可以追踪这个数字化身体每一部分的运动与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他预测,“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数字孪生体。”



“刘玠院士今年82岁,拥有钢铁般的身体,堪称一位‘钢铁院士’。”在上海交大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看来,这不仅因为“钢铁院士”从1970年代起就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作,致力于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创新与实践;也因为刘院士每天坚持锻炼,常做引体向上,身板依然硬朗。

对于工程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演进到人体,刘玠向卫生与健康领域专家解释称,其关键原因在于,人的健康可以演化为人的数据,对人体的研究就演变为对数字的研究。当前,智能手环或指环、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可以检测心率、血氧、体温,以及从姿态到深浅等的睡眠状况,还可进行肌电检测、汗液分析等。


刘玠院士分享主动健康。

“当前手机的AI芯片每秒能进行几十万亿次运算,算力比几十年前占据整个房间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强得多。”刘玠表示,这些新型“数字仪表”可检测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生命体征类、生物化学类、物理环境类及运动和位置等。终端感知得到的所有信息都能用数据反映出来,并进行数据传送、分析、判断和决策,综合起来研判人的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况。

人类正在数字化生存与发展。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8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至393.8泽字节(ZB),相当于10的21次方字节(B),相比于2018年增长9.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5.7%。2024年,中国全国数据生产量已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了25%。其中,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数据增速位居前列。


刘玠院士解析数字孪生。

刘玠认为,大数据与大算力、大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把人类有史以来认识自然界所获的知识(包括错误的知识)融合到一起,避免了对自然界这一本就联系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的认知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人类有可能利用AI这个强大的工具,重新跨界、跨时期地全面认识和分析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

“可能得到过去没有认识的知识,当然也可将人工智能技术聚集到一个人的个体上,从而感知生命信息,认知健康水平,干预人的行动,保障人的健康。”在刘玠眼中,人体数字孪生作为动态虚拟模型,持续反映个人的细胞、生理、情感和生活方式因素,模拟和预测个人的健康轨迹、生理反应或行为,动态反映着一个人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这种方法将“健康”重新定义为特定个体的常规模式,而不是仅仅依赖人群层面的数据。


顾瑛院士主讲“健康之光”。

在此意义上,人体数字孪生也是一个主动健康的智能平台。不止于可穿戴传感器、医疗记录和支持物联网的医疗设备收集实时数据,遗传信息和生活方式选择也有助于创建综合数据集。此外,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高分辨率成像等技术还能创建准确的虚拟模型,在物理对象和虚拟对象之间建立“双胞胎”交互,从而实现持续同步和反馈,确保数字孪生人体是个人准确而实时的表示。

对于“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的论坛主题,刘玠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激光医学中心顾瑛院士等专家研讨,并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强调“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专家认为,健康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传递,需要具有科学、可及、易掌握的特性,方能将“主动健康”理念转化为百姓的日常行动。

原标题:《“钢铁院士”刘玠82岁常做引体向上,“我们每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数字孪生体”》

题图解放·上观AI制图 除解放·上观AI制图外,徐瑞哲 摄

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