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着急上市的智谱和六小龙,得证明自己能赚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字母榜 时间:2025-10-17 20:05:26

近日,活跃在某社区的智谱高级副总裁吴玮杰,更新了一篇名为“智谱热招:47个大模型岗位”的笔记,并在评论区回复称“淘汰了不招岂不是变成变相裁员了”。

就在这篇笔记发布不久前,智谱,这家正在处于筹备上市关键阶段的AI独角兽,传出了一轮架构调整下的裁员风波。《白鲸实验室》此前披露的报道称,“员工们普遍认为,(裁员)这是公司为了上市,让报表更加规范,人效比更高。”

对此,智谱方面回应称“网上不实造谣行为属个例”,并表示,公司目前近50个岗位需求待招。智谱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招聘贴显示,包括多模态生成算法工程师、推理优化工程师、产品和业务团队在内的多岗位待招。

目前,智谱正处于IPO冲刺的关键阶段。今年4月,智谱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成为国内“AI大模型六小龙”中率先启动IPO路径的一家。同样在上半年,智谱引入包括杭州、珠海、成都、上海在内的多地国资战略投资,为冲刺上市“输血”。

据了解,主要服务于智谱主营ToB业务的产研中心,成为了这一轮架构调整的“风暴眼”,在近乎抛弃了通用型产品逻辑后,智谱在B端的业务模式将更多依靠各事业部内部闭环。

而从业内视角看,这类在IPO节点前夕出现人事动荡,显示出“六小龙”的共同困境:以模型技术为核心业务的创业公司,难以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智谱的人员大洗牌背后,似乎是六小龙们缺乏“造血”能力的一个缩影。

“所有的产品都被告知,除非你能找到下家,自己在公司里活水,否则就得走人。”智谱前员工张辰回忆,这一轮裁员发生在9月下旬,最早获知并流出这一消息的,是来自产研中心的产品经理们。

据了解,智谱产研中心是此次裁员的“重灾区”。此前,智谱的ToB业务线由产研中心和几个平行的地区/行业事业线组成,包括华北、华东/华南、金融等业务方向。9月底的这轮裁员中,产研中心一些小组的裁员比例超过了50%。

随着产研中心迎来“架构调整”,余下的员工大都流转至各事业部,架构从产品变为“交付”。这意味着,后续智谱在B端的业务模式,将不再依托产研中心来打造标准化产品,而是由各个事业部根据甲方需求自行落地。

事实上,这一轮人员“大地震”,已经是智谱ToB业务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变化。在2025年之前,ToG和ToB在智谱内部曾是两个独立业务线,ToG方向由CEO张鹏主导;ToB则由原COO张帆负责。而在今年年初,智谱商业化部门迎来团队合并,不再按照ToB/ToG划分业务线,由张鹏直接领导,张帆则在数月后离职。

尽管经历了高管的变动,进入2025年,智谱在ToB领域仍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今年3月以来,杭州、珠海、成都等地城投/国企先后对智谱完成战略投资,单笔融资规模在3亿–10亿元不等。7月2日,在智谱开放平台产业生态大会上,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联合战略投资智谱,总额10亿元。这也是智谱成立以来完成的第16笔融资。

国资相继入场的背景下,智谱也收获了一些“大单”。今年以来,智谱先后中标杭州城投、京西智谷等国资背景的大模型项目,其中杭州城投项目金额超6000万元。此外,智谱还在海外板块持续发力,曾在年初拿下了东南亚某主权基金的千万美元项目。

今年6月,OpenAI曾在一份分析报告中直接“点名”智谱,将其定义为AI产业全球化的对手。在OpenAI的视角中,智谱有可能“抢在美国或欧洲竞争对手之前,将中国的系统和标准推向新兴市场”。

回到眼下的智谱,在产研中心的“重灾区”外,各事业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华北事业部规模最为“庞大”,目前该事业部有90人左右的规模,其负责人为智谱企业商业技术中心总经理柴思远。在智谱此前ToB/ToG业务独立运作的时代,柴思远曾是ToB线的骨干、COO张帆的副手。

“事业部内部也是有算法开发的。”曾任职于智谱某事业部的王野表示,在这一轮人员调整之前,事业部里的一些项目就可以在内部闭环落地,他所在的事业部还曾接收过其他部门流转来的员工。

“从6月开始就越来越忙了,项目越来越多。”据王野透露,他所在的事业部并不缺“单子”,目前,智谱在ToB领域主要做一些偏工具/中台的产品,这些场景的落地方案已经相对成熟。“大部分客户的需求,其实仅限于做一些问答或者知识库检索。”

“没有了产研中心,意味着后续可能不会再有产品的标品。”谈及智谱后续业务的变化方向,张辰这样说道。目前,智谱主要的客户群体来自国央企,这些企业的AI/数智化改造目标会相对泛化,AI能力客制化需求往往由乙方(智谱)配合完成。

据了解,智谱在B端的收入结构上,很大一部分来自MaaS服务和私有化部署,“把模型接进来”是很多企业的第一选择,这样“模型重产品轻”的业务现状,无疑让多达60余人的产研中心,成为了一些智谱高层眼中“降本增效”的首选项。

另一方面,伴随着产研中心的架构“地震”,模型在智谱的核心地位被再度强化,这家一直推动模型技术迭代的AI独角兽,似乎要将“基座模型”优先的路径贯彻到底。

今年年中,当业界都猜测六小龙是否还会坚持基模路线时,智谱依靠GLM 4.5系列又回到了Hugging Face开源模型榜单的前列。不过,相比起混元/千问的庞大模型矩阵,智谱的模型策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走大矩阵路线,更加聚焦于B端业务场景的需求。

“目前大模型一个发展的趋势,还是模型即产品/Agent。”对于智谱的技术路径,王野仍然谨慎地看好。在他看来,只有不断迭代基座模型能力,产品的规划和执行能力才能稳定提升,也可以更好地赋能客制化的场景。

不过,据内部人士透露,智谱的核心技术团队——AI院,也有一定的裁员比例。这表明,这一轮“洗牌”还是波及了智谱上下多个团队。一方面,智谱高层在主动寻求业务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促使公司层面推动这一轮“降本增效”的原因,似乎也和智谱推进中的IPO不无关联。

公开报道显示,智谱正同时准备A股和港股的上市工作。A股方面,智谱已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辅导计划目标在本月完成。在上半年引入了多笔国资融资后,这家AI企业的估值来到了400亿元。

港股方面,智谱方面尚未公开递表,但如果选择港股,最可能适用的是“18C”特专科技公司框架,而该路线在申请可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和很多AI创业公司相同,盈利和营收是智谱需要在上市前后“讲好故事”的关键点。据《金融时报》此前报道,智谱2024年营收达3亿元,但在“烧钱换市场”的背景下,整体亏损了约20亿元。在高昂的技术投入下,这家AI独角兽企业短期内难以看到“扭亏为盈”的可能。不过,目前上交所和港交所,已经针对科技企业降低了准入门槛。

A股方面,以智谱最有可能登陆的科创板为例,今年6月,上交所更新了第五套准入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了解,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对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做出要求,而是以“市值+研发”为主,相当于为未盈利的AI企业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港股方面,18C是港交所于2023年为“特专科技”公司推出的一个特殊上市机制/上市章程条款,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具备技术特点、高成长性、但可能尚未盈利或盈利能力不强的科技或创新企业,也有机会在香港主板上市。

今年5月,港交所方面还推出了“科企专线”。“科企专线”可以视为对18A、18C的补充和升级,旨在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供专门的指引。相关报道显示,已有至少20家中国企业走这一递表路径,其中有同为AI“六小龙”的MiniMax。

将视角拉回智谱,今年年初,伴随着多家国资入场,智谱曾有多笔来自国央企客户的“大单”进账,但进入下半年后,这一斩获大单的势头似乎未能延续。

《智能超参数》披露的“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2025年1-6月)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累计达到1810个,规模超过64亿元,其中百度智能云以48个中标数量,5.1亿元中标金额位居行业第一。智谱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五,中标金额约为1.6亿,位列科大讯飞、火山引擎、阿里云之后。

而在C端领域,智谱是国内大模型领域C端业务起步最早的企业之一,主力产品“智谱清言”的发布时间甚至早于字节的“豆包”,但很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了头部行列。

“在智谱内部,我们经常开玩笑要对标OpenAI。”谈及智谱的长期业务目标,张辰这样说道。这家在五道口孵化的AI创业公司,似乎并不掩饰坚持模型技术路线的雄心。但不管是AI“六小龙”还是OpenAI这样的行业巨头,当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是围绕模型驱动,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烧掉巨额现金来支持技术迭代。

事实上,当前市面上的AI巨头,大都有其他主营业务“输血”,并为AI能力提供先天的落地场景——除了OpenAI。而OpenAI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受瞩目的AI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有着无可匹敌“讲故事”的能力。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acra的预测,2025年,OpenAI营收高达13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数倍。即使在如此强大的营收能力下,主流机构仍然预测OpenAI今年仍将大幅亏损,OpenAI实现盈利最快也要到2029年。不过,市场对于OpenAI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9月底,英伟达宣布与OpenAI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在投资机构视角,汇丰银行于近日上调英伟达目标价至320美元,主流机构都持续看好这家AI巨头的增长潜力。

从OpenAI的相关研报中不难看出,对于坚持做基座模型训练的企业,AI行业持续烧钱、难以看到盈利点的情况,至少还要维持4–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所以,像智谱这样去年营收3亿、亏损20亿的情况并不算夸张。相比起现金流的消耗,“六小龙”们显然更担心投资者的耐心流失。

以智谱为例,尽管今年发布的GLM 4.5/4.6系列实力不俗,但目前公司主要在B端/央国企领域开拓市场,缺少C端的用户规模和知名度,而在B端也要面对来自其他头部企业的竞争和挤压。这一背景下,冲击IPO成为了智谱做大蛋糕的关键一步,而为了在上市辅导过程中不断优化营收结构,“降本增效”成为了一个现实选择。

“公司选餐的餐标和下午茶的质量,今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王野的印象中,智谱“降本增效”直接体现在员工福利的细节上。据一些智谱方面人士透露,在本轮人员“洗牌”之后,在今年年底预计还会有新一轮。

在“讲故事”的野心和市场的信心无法完全契合的现状下,这家坚持走基模路线的AI创业公司,在冲击上市的进程中仍将持续“去肥增瘦”。

过去一年中,AI“六小龙”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在AI领域攻城略地,而被资本抬高估值的六小龙,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愈发困难。这一背景下,已经有两家“小龙”调整了业务方向,百川智能战略性砍掉了B端的金融、教育等业务,聚焦到了AI医疗赛道;零一万物放弃通用大模型训练,在超大模型领域与阿里展开合作。

其余“四小龙”也在2025年经历了各自的爬坡期,月之暗面的Kimi经历了声名鹊起的2024年后,在2025年被横空出世的DeepSeek掩盖了光芒。正在推动港股上市的MiniMax,产品基本盘仍然是AI社交/娱乐领域,路线相对较“垂”,但也要面临AI社交领域的增长乏力的现状。阶跃星辰在2025年收获了新一轮融资,资方包括上海国投等企业,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ToB仍然是阶跃星辰主要的营收来源。

相比之下,今年获得多地国资青睐的智谱,已经是“六小龙”中境况相对较好的那一个。

“小龙”们各寻解法背后,是AI创业公司面前的一道共同难题:缺少能够持续产蛋的“鸡”。隔壁大厂们的云、广告、电商、游戏等垂直业务,天然提供了稳定现金流和AI拓展的业务场景,而以模型为核心的创业公司,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在“小龙”行列里,智谱被视为IPO“率先冲线”的标杆,但也不得不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平衡收支,同时调整业务模式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面对大厂“友商”们的持续烧钱,还在坚持基模训练的“四小龙”,也在努力匹配竞争对手的节奏。MiniMax在今年6月开源MiniMax-M1,侧重长上下文推理能力,此外还发布了视频生成Hailuo-02;月之暗面在7月发布开源模型Kimi K2,主打代码/工具调度等能力;阶跃星辰7月发布Step-3,宣称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可达DeepSeek-R1的3倍;而智谱在8月以来先后发布了GLM 4.5和4.6系列,并一度位居Hugging Face热度榜前列。

不过,余下的“小龙”们,在模型的更新频率和量级上已经被大厂们甩在身后。阿里方面,旗下千问和蚂蚁双团队同时在大模型领域发力,蚂蚁团队还在近期连发两款万亿模型;腾讯混元系列也在今年批量“下饺子”,过去3个月在Hugging Face开源版本就不下10个,包括文本/3D生成/世界模型等多个领域;同样在今年下半年,字节跳动也在开源领域发力,在开源了Seed-OSS系列模型后,还在应用于具身智能的VLM领域,推出新一代模型GR-3。

横向比对大厂和独角兽们的业务模式不难发现,“六小龙”的定位愈发像是在补齐市场垂类应用短板。智谱/阶跃/零一都专注于B端的方案落地;MiniMax持续在ToC AI娱乐/社交上不断耕耘;百川专向医疗方向;而月之暗面大幅压缩市场推广预算,在收缩战线打磨模型的同时,开始在Kimi中尝试落地社区功能。

“小龙”们越来越“垂”,一方面是通用AI市场上,几家巨头企业已经蚕食了大部分蛋糕。此外,选择各自的优势场景建立护城河,也是一种战线收缩的信号,从争抢市场到“守”住自家的优势领域,把钱烧在更容易落地的场景,以维持现金流的平稳。而面对头部企业的“钞能力”,冲击IPO无疑是帮助“小龙”们守住阵线的强心剂。

然而,以“六小龙”为代表的AI独角兽,距离实现盈利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要走非盈利渠道上市,一方面需要证明自身具备技术特点、高成长性,同时需要在营收上拿出稳定增长的成绩单。也就是说,“六小龙”可以亏钱,但是要在技术和营收上展示出亮点,才有可能打动证券交易所的审核机构。

目前,“六小龙”中除智谱以外,有实锤进入上市规划的企业只有MiniMax,已通过18C渠道在港交所递表,估值40亿美元以上、由中金与瑞银担任保荐。在六小龙中,MiniMax有着不俗的营收表现,《智能涌现》在此前的报道中披露,MiniMax在2024年营收高达7000万美元(约5亿元人民币),旗下AI社交产品星野和Talkie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占据了领先的生态位。

另一方面,短期内IPO固然可缓解AI创业公司的资金压力,在进一步做大估值蛋糕的同时,加强投资者的信心。不过,上市并非AI创业公司困境的终极解法。长期来看,以智谱和MiniMax为代表的“小龙”们,即使成功上市,仍然需要在后续的业务规划中,讲好“打造AGI”的故事。

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企业持续在模型技术上迭代,也需要在落地场景上有更多思考。近期,OpenAI在收获多笔巨额融资后,在AI硬件领域的规划也相继出炉;Sora2作为独立APP的出现,也显现出OpenAI扩张产品版图的野心。显然,如果只讲模型、不讲产品和用户规模的故事,即使是OpenAI也很难实现2030年前盈利的愿景。

“智谱不是一个靠产品驱动的公司,业务上更多靠模型驱动。”在张辰眼中,像智谱这样依靠模型起家的企业,早年间靠模型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导致在商业侧有些“随大流”,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火山引擎和阿里云的红海中。

事实上,不仅仅是智谱在B端存在这样的问题,“六小龙”曾经都凭借着大模型赛道的早鸟票入场,但在模型技术赛道无法持续保持领先后,商业化之路也都走的不是特别顺利。这其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只要头部的巨头们还在AI领域烧钱,创业公司将会持续在商业化问题上“抗压”。

这样的背景下,留给小龙们最现实的选择,也许只有一边扎根自身优势领域落地产品,寻找IPO或者新的融资机会;同时内部降本增效,省出资源持续迭代模型,把AGI和未来的故事尽可能讲下去。

标签: 杭州 珠海 华北 阿里 北京证监局 金融时报 五道口 成都 华东 华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