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直面增长疲软与同质化困局,重疾险加速创新:阶梯保费、轻量化等成设计焦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浩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0-17 18:52:20
阶梯保费、分段赔付、轻量化、分红型设计……重疾险创新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10月17日讯(记者 石雨)面对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与产品同质化的市场困局,以及预定利率下调引发的涨价潮挑战,重疾险产品正步入创新深水区。

为破解高保费与年轻客群有限支付能力的核心矛盾,记者注意到,行业正积极探索阶梯保费、轻量化设计等新型方案,旨在降低门槛、提升灵活性。此外,政策层面释放出分红型重疾险有望开闸的信号,也为行业注入新的创新动能。

保费规模增长乏力,重疾险探索创新

2013年至2020年,在初期产品渗透率较低的背景下,产品降价、代理人队伍扩张等因素共同驱动重疾险高速增长,但这一行业公认高保障、高价值的险种,近年间却陷入新单保费规模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困局。

进入今年9月,随着预定利率下调的落地,重疾险产品再迎一波涨价潮,据业内人士对比测算,多款主力产品价格上调幅度在10%–20%之间,部分少儿重疾险涨幅甚至接近30%,一线销售人员普遍反映销售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增长疲软与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之下,重疾险应如何寻求突破?记者调研发现,近一年来,不少保险机构尝试通过阶梯保费、分段赔付、轻量化设计等方式给出答案。

逐一看来,年初,腾讯微保与太平洋健康保险推出百万重疾险(长期版),与传统的固定保费年缴不同,该产品采用保费逐年递增的设计,瞄准青年群体,缓解初期保费压力。

今年以来,阳光财险、众安在线等多家保险公司与蚂蚁保联合、泰康在线与元保联合相继推出短期百万重疾险产品,打出以百元保费对应百万保额的杠杆效应卖点,区别于长期重疾险对应的相对高额的保费,一年期产品的轻量化打法,以低门槛吸引用户。

还有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新产品已做减法,以往的产品更倾向于保障责任的‘全’,导致推高保费,新产品更聚焦在核心保障,因此保费也有所下调。

在赔付方式上,部分产品创新搭配分段赔付机制,具体指采用首次全额+后续按月方式进行赔付。据某产品条款约定,被保险人首次确诊重疾后先一次性获赔100%基本保额,解决紧急医疗开支;此后1年内,若因重疾住院接受手术治疗,或接受特定治疗,每月可额外获赔10%基本保额,最多可连续赔付10个月。

传统长期重疾险在满足客户保障需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某保险机构总精算师向记者分析指出,其一,产品通常捆绑身故保险金这一必然赔付责任,这挤占了用于或然重疾的保障成本,导致核心的重疾保障杠杆率偏低;其二,其采用固定费率的缴费方式,未能体现重疾风险随年龄递增的客观规律,导致年轻客户在风险较低的保障前期,承担了与其实际风险不匹配的保费。

市场需求升级是重疾险创新加速的驱动因素之一,圆心惠保首席产品官兼医药创新事业部总经理朱云飞向记者分析道,由于消费群体结构变化,25-40岁年轻群体与下沉市场用户崛起,他们预算有限但保障需求迫切,催生了轻量化、灵活化的产品需求。

分红型重疾险或开闸,扩大险企创新空间

9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深化健康保险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健康保险监管等方面给出指引,其中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被业内视为分红型重疾险回归的信号。

2003年之后,重疾险与分红形态脱钩,只能设计成为传统型(非分红),华泰证券研究员李健分析道,传统型重疾险最大的问题是保障水平固定,长期看会被通胀侵蚀,导致实际保障水平降低。重疾险价格和预定利率成反比,预定利率越低价格越高。

2023年以来,传统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2.0%,以降低负债成本,却导致重疾险价格攀升,李健指出,此次放开分红型重疾险正是着眼于解决该问题。估计分红型重疾险隐含的投资回报率将从现在的2%提升到2.5%-3%左右,有助于让保障水平与通胀保持一致,提升重疾险对客户的吸引力。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后续创新空间正在打开。记者在业内了解到,已有多家保险机构在研究分红型重疾险推出的可行性。

分红型重疾险的核心优势在于融合了保障与长期储蓄功能,前述精算师认为,这一独特定位使其成为银保及代理人渠道的有力销售工具,并有望作为关键推手,打破重疾险的市场低迷局面。

本次指导意见后,监管会进一步下发关于分红疾病险的产品开发要求细则,各家保险公司创新空间较大,比如采用现金分红的公司,既可以引导客户用返还的现金红利继续加保原长期疾病险保单保额,也可以引导客户投保新开发的一年期或者定期重疾,从而放大特定期间的保障杠杆,华源证券在研报中分析道。

聚焦精准化、生态化创新,市场竞争格局或加速分层

在DRG改革深化、商业健康险价值凸显的背景下,其市场空间虽持续扩大,但业务结构仍面临显著挑战,一家人身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分析,医疗险受困于高度同质化,竞争焦点已转向后端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而护理险受限于行业标准缺失与成熟模式缺位,短期内难成规模。

在此背景下,能够通过产品设计体现差异化的重疾险,仍是众多机构寻求市场突破的关键抓手。阶梯保费、分段赔付、轻量化、分红型设计之后,重疾险创新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生态化、精准化、服务化是业内聚焦的主要方向。

具体来说,朱云飞向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是将产品与先进疗法和特药深度绑定,随着CAR-T、基因治疗等先进医疗技术逐步普及,重疾险将更深度整合特定药品、先进疗法的费用保障,甚至涵盖治疗期间的交通、住宿等衍生支出,形成治疗+保障闭环,让保障从经济补偿延伸至医疗资源落地。

针对人群与病种进行产品细分,是重疾险目前正在推进的方向之一,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面向不同职业(如高压职场人群、体力劳动者)、不同健康状况(如慢病人群、结节人群)、不同家庭阶段(如育儿期父母、空巢老人)的精准化产品有望增多,同时拓展轻症、中症等分层保障范围,提升产品的针对性。

创新深化之下,保险机构的探索也正在推动市场从同质化内卷向分层化、差异化竞争迈进,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分化。

大型公司可凭借其资金实力、风控能力和综合服务生态,更倾向于主导复杂型产品(如分红型、多段赔付),并通过整合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资源构建竞争壁垒;中小型公司依靠灵活性和细分市场洞察,聚焦轻量化、特定人群或区域市场产品,以快速响应需求、降低试错成本,形成差异化优势;第三方服务商则通过提供特药管理、医疗服务网络等供应链能力,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助推力,促进‘保险+服务’模式成熟,朱云飞进一步指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