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名词,当它像水和电一样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该如何读懂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10月16 日晚,2025 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暨新质生产力“AI向未来”专场活动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中科智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吴鸿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中科智城国际合作总裁朱奕璇女士担任主持。现场面向近400人名师生,线上通过广东科技报、南方+、南沙科普、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和中科智城视频号平台同步直播,累计播放量超8万人次,引发公众对AI实际应用的热烈讨论,更让“技术服务场景应用”理念深入人心,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科普活力。广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理事、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严明堂校长,党总支林沛春副书记、王春强副校长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支持。作为 2025 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新质生产力系列”的重要场次,本次讲座聚焦AI 的落地应用,拒绝“空谈技术”,用真实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与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吴鸿:AI 不是“炫技工具”,而是如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资源”
“现在提到 AI,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豆包写文案、AI生成图片,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吴鸿开场便打破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他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藏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里,它应该像水电煤一样支撑起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AI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资源”,渗透进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企业运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解决真实问题、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
路灯,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不仅关系着城市夜间的通行安全,更串联起居民生活的便利、街区的活力与城市公共服务的温度。然而,传统路灯管理模式长期面临三大核心难题:第一,故障依赖人工巡检,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存在排查效率低、漏检误检的问题;第二,市民主动上报故障的模式滞后性强,往往故障已影响生活许久才被处理,导致市民满意度偏低;第三,传统路灯监控系统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一旦核心人员变动,便面临技术传承断层的风险。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尝试通过光感监控、摄像头识别、无人机巡检等方式优化运维,但这些方案不仅会增加额外的硬件建设与维护成本,还易受恶劣天气、复杂地形等外部环境影响,难以实现稳定高效的全周期管理。而这些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恰恰是AI可以发挥的“主战场”。
“我们能做这件事,不是靠‘突发奇想’,而是十几年深耕行业的经验和数据积累。” 吴鸿博士特别强调,中科智城团队专注路灯领域十余载,沉淀了海量的路灯运行数据,这些“独家数据资产”构成了其他团队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这份宝贵的数据基础,他们团队用工程化思维,创新性提出了路灯运维解决方案,并研发出国内首个AI路灯精准运维平台。为了确保数据与技术的准确性,他们团队开启了“白加黑”的攻坚模式:白天在实验室深耕科研、打磨算法,夜晚则驱车上路实地验证、校准参数。2021 年,项目率先在南沙开展小范围试点;2021至2024年间,团队持续迭代优化策略、调整技术路线,不断完善平台性能。2025 年,他们团队针对广州市区5万盏路灯开展大规模上路验证,试点结果远超预期:故障识别准确率从传统专家经验依赖下的70%,提升至 95.8%;查全率从30%提升至82.1%,更实现了对“零星熄灯”这类细微故障的精准识别。
这一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大幅降低了路灯运维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更成为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的实用“利器”,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城市管理,AI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样“立竿见影”。吴鸿博士提到,当前不少企业正被“知识管理与利用难”的困境所困扰:明明收藏了上百份工作文档,需要时却像大海捞针般无从查找;领导紧急要一份核心数据,员工翻遍硬盘、网盘仍一无所获;企业的核心数据散落在邮件、Excel 表格、员工个人电脑及各类业务系统中,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不仅难以复用,更暗藏流失风险。
针对这些痛点,他们团队创新性提出“本地化大模型+本地化知识库”的解决方案 。通过自研鸿灵企业级AI知识库,打通不同系统如钉钉、微信、飞书等分散异构数据,打破数据流通的壁垒;再通过积分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上传知识文档,共同搭建企业专属的“知识宝库”;最后依托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实现知识的精准检索、智能问答、个性化生成企业晨报等,让沉淀的知识真正 “活”起来。
此外,为进一步延伸服务价值,鸿灵还接入了智能体功能,可按需完成智能海报生成、简历评分、销售策略指引、合同审查、软件造价评估等多样化任务,全方位提升企业办公效率。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核心资产,为了从源头保障企业数据安全,鸿灵通过数据分级分权管理,严格遵循“最小使用原则”,从源头杜绝企业核心数据外泄,让AI发挥最大效能。
AI的应用远不止于此。未来,它还将渗透医疗、教育、家居等更多领域,从曾经的想象走进日常,更将逐步走入千家万户,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科技伙伴”,更将化作推动日常品质提升、加速社会效率变革的隐形力量。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其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2025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明确“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四位一体培养目标,对小初高各阶段均提出具体要求。正如吴鸿博士所言,应“小学玩中学,初中探原理,高中创未来”,推动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
“AI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必须保持积极且审慎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热潮,我们既要拥抱变化,看到它的潜力,但也要关注伦理,聚焦人本,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提升人类福祉”。吴鸿博士特别强调。
现场对话:AI向未来,聊透产品能力与教育规划
在对话问答环节,主持人朱奕璇女士与吴鸿博士围绕 “一款可用、好用的AI产品最核心的能力以及AI时代,父母如何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布局” 等问题展开深度交流,既有对技术产品的专业剖析,也有对教育未来的温情思考,引发了现场师生与线上观众的强烈共鸣。同学们也化身“AI 探索者”,提出“AI的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AI是否会取代人类、以及AI时代如何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吴鸿博士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技术,点燃了年轻一代探索人工智能的兴趣。
走进展厅: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作为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暨新质生产力“AI・向未来”专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9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的100名高中生走进中科智城智慧城市展厅。活动以“展示+互动” 为核心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智慧城市领域的AI应用成果,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魅力,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探索兴趣与创新思维。
未来,中科智城将充分发挥AI领域专长,深耕新质生产力内容创作,让前沿科技不再遥远,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达大众,真正实现科技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