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我会被AI取代吗?”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千万别感到惊讶。因为这一问题的提出者,正是一名在考古领域耕耘多年的考古学家。
10月1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四川泸州开幕。据介绍,本次大会主题为“保护传承 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设置了11个大会发言、2场学术沙龙,以及7个平行分会和1个大会边会,全面覆盖当前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前沿话题。
专家沙龙现场
当天下午,聚焦“人工智能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影响与变革”的专家沙龙开启,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天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齐聚,共话人工智能对考古工作、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所带来的变化。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刘志岩就表示,自己在初次使用人工智能软件的时候,就问了它一个问题,那就是——考古学家是否会被AI取代。
专家沙龙现场
“我给大家读一下AI给我的回答,AI软件这样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AI不会取代考古学家’。但是,后面还有一句话,‘但是AI会深刻变革考古学的工作方式。未来,善于使用AI的考古学家将取代那些不擅长使用AI的考古学家’。”刘志岩这样说道,也是从这一问题开始,自己开始关注AI如何改变考古学家的工作方式。
现场,刘志岩表示,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慢慢发现AI确实在考古学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他举例道,将AI算法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大大增强考古工作的远程探测能力,将点状的、零散的信息,编织成更完整的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算,给考古工作者提供未来关注的方向。
但同时,刘志岩也提到了在使用AI时应保持警惕,因为他发现“AI会编造历史”,且编造的信息很具有迷惑性。“但我想,人工智能仍是大势所趋,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图据大会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