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像头面前走走路,就能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扫描床躺一躺,智能CT机就能自动完成精准检测;和机器人说说话,就能辅助完成高功能孤独症的早期筛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健康诉求日益多样,越来越多“医工交叉”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临床,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按下“快进键”。
智能“上新”,看病有了新帮手
对神经系统疾病,如何更科学、标准地评估?
在北京协和医院,记者看到这样一幕:患者对着摄像头,在两个标记点间来回走三趟,机器便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其中包含步宽、步高、周期步速等运动学参数。
“对于复诊患者,医生往往只能凭主观感受评估病情变化,现在对照一个月前的测评报告,病情进展一目了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说。
这一突破得益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视觉捕捉、AI算法等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预警与辅助诊断产品相继转化落地,目前已获7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在5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部署。
基于深度视觉捕捉、AI算法等技术,机器可自动识别人体关节点。新华社记者 徐鹏航 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逐渐呈高发态势。科技赋能下,创新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解法。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国产脑起搏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根据国家药监局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增长87%。
“随着技术的迭代创新,医疗器械将变得智能化、普适化,未来居家检测、远程评估等场景将逐步普及。”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田丰说。
需求“导航”,打通产学研用堵点
业内人士认为,医工融合目前还面临着复合型人才短缺、跨领域协作深度不足等挑战,特别是产业链的循环并不畅通。
对高校院所及研究型医院来说,创新团队聚焦前沿领域的基础探索,市场导向的研发思维不足;在企业层面,技术研发团队易缺乏真实临床应用场景的视角,在临床上推广存在堵点;在转化层面,高端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
“医学装备发展必须坚持医工融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表示,随着医工融合深度的不断拓展,“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将产出更多新成果。
医生协助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北京协和医院供图)
为打通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链条,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20年孵化成立北京中科睿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搭建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目前,公司已与近百家医院达成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十余种细分产品管线。
越来越多医院与高校院所、企业开始探索跨学科协作模式,加速成果转化与临床推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福州大学合作,共建“胸外科人工智能研究开发中心”,开发出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医学影像技术的智能系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中国移动合作,联合研发“医疗健康管理大模型”等。
政策“护航”,织密健康守护网
“感谢这台设备救了我爸爸!”
一位89岁的老年患者因吸入大量烟雾呼吸困难,在使用了弹性波正压振荡通气呼吸机后,当天便排出40多毫升含黑色灰尘的黏液,转危为安。
这款呼吸机由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王天成团队联合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解决了传统呼吸机“通气易、排痰难”的临床痛点。
王天成介绍,在北京市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产品研发获得了科研路径、知识产权布局、资本等助力,于今年4月取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
国家药监局发布有关举措,从监管优化、审批提速等方面为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松绑”;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释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积极信号;国家医保局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推动“人工心脏”、脑机接口等医疗创新成果从临床试验走入大规模应用……
多方政策与资源正形成合力,推动创新成果“有产出”“用得上”。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医工交叉”正以更开放、更协同的姿态,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开辟新路径、为全民健康保障注入更强动能。
策划:陈芳
记者:刘祯、彭韵佳、徐鹏航
统筹:吴晶、孙闻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