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全运会,科技感拉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特别推出“硬核十五运”系列报道,探寻赛程保障、观赛体验中的科技运用。首期走进全运会保供电的“大本营”——南方电网,解码低碳赛事的全程绿电供应体系,聚焦首次投入使用的氢能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拆解智能巡检技术细节。
500千伏场强下无防护稳定运行、适应零下40℃严寒或50℃高温环境、机械臂运动精度达1mm……近日,一个特殊的电力专业团队正式加入了“十五运”电力供应保障队伍,他们是全国首个基于氢动力系统的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该班组由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自主研发,整合了搭载国际领先氢动力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及无人机,构建起覆盖多场景、全方位的智能巡检矩阵,成为护航十五运会电力保障的“机器人天团”。
“氢立方”机器人班组亮相
“这是一群会‘呼吸’的机器人。”首先亮相的是“氢立方”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由装配国际领先氢动力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无人机组成。
“氢立方”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中的人形机器人。(南方电网供图)
据其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谭皓文介绍,“氢立方”的核心优势在于分布式氢动力驱动技术,为机器人赋予了超强“续航生命力”。班组内所有机器人的“动力心脏”均为氢燃料电池,在同等重量下,其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3至5倍,助力机器人班组续航能力提升3倍以上。同时,机器人加氢过程仅需5分钟,大幅缩短停机补给时间,显著提升现场作业效率。
“氢立方”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中的四足机器人。(张雨亭摄)
“氢立方”班组中的“氢旋”“氢蜓”无人机,均采用“氢电混动”模式:氢能负责“持久战”,保障长时间巡航需求;锂电池则化身“短跑健将”,在加速、爬升等需要瞬时大功率的场景中提供强劲动力。这种分工协作模式让无人机突破了环境限制,即便在零下40℃严寒或50℃高温环境中,仍能稳定执行巡检任务。此外,“氢蜓”无人机还搭载了反制设备,区别于传统地面反制设备的“全面对空反制”模式,可实现对入侵重要电力设施的无人机精准打击。谭皓文透露,这一功能为“十五运”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再添一重关键保障。
“氢立方”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中的“氢蜓”无人机。(张雨亭摄)
在协同作业与抗干扰能力上,“氢立方”同样表现突出。依托“电鸿”物联系统,它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局限,根据现场任务需求,各类型机器人可高效联动,协同完成设备巡视、状态监测、安保巡护等核心保障任务。同时,“氢立方”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轻量化内生抗干扰设计,机器人可在500千伏场强下无防护稳定运行。
氢能应急电源车为赛事应急保电
广东奥体中心场馆外,一辆亮黄色的大型卡车引人注目。这是广州供电局为满足 “十五运” 赛事期间应急保电需求,派出的全国首台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我们将固态储氢系统、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与锂电池系统深度集成,实现200千瓦额定功率下持续对外供电6小时,为赛事应急保电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广州电力科学研究院电氢转换技术研发室经理黄旭锐介绍道。
氢能应急电源车。(南方电网供图)
该车以绿色氢气为唯一能量来源,工作全程仅排放纯净水,兼具绿色零碳、高效节能、电能质量高、不间断供电、静音降噪等优势,既能在用电高峰为城市电网“补能”,也能在突发断电时快速响应。
依托氢电耦合技术,“电-氢-电”的循环体系正在加速成型。广州供电局通过自主研发全国首套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国内率先实现仅靠一套装置完成电能和氢能的双向、高效转化与大功率应用。这不仅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更为“氢立方”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注入了零碳动能,为电网巡检提供全天候绿色守护。
开关柜智能操作机器人巧劲、力气兼备
在“十五运”保供电一线,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智慧保电“机器人天团”再添一员“猛将”—— 全国产化开关柜智能操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以“智能、精细、高效” 三大核心优势,为变电站开关柜操作装上“智慧大脑”,助力电网保电更安全、更精准。
全国产化开关柜智能操作机器人。(南方电网供图)
“如果说‘智能’是它的核心标签,那么‘精细’则让它堪比‘绣花能手’。”广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曾晴介绍,“机器人的六自由度机械臂运动精度达1mm,堪比‘绣花针’,确保机械臂操作可以完全替代人的手。其配置的大扭矩中台模块,力矩达200N·M,相当于可以举起20公斤的哑铃,真正实现‘巧劲’与‘力气’兼备。”研发团队还创新融入内窥探测技术,让机器人能精准对准开关柜小车及地刀操作孔,确保操作杆与孔位实现同心圆连接,从根源上避免对位偏差引发的故障。
“高效安全”更是它的实战优势。借助该机器人,变电站运行人员只需远程下达指令,即可实现开关柜现场无人化操作——既降低人员现场作业风险,又提升刀闸操作效率。目前,这款全国产化开关柜智能操作机器人已在“十五运”保供电的部分重要变电站部署应用。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雨亭
设计:邹思曼 林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