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
如果把食材市场比作一个舞台,魔芋绝对是最会变装的演员之一。
从细长的魔芋结、褶皱遍布的素毛肚,再到纤细爽滑的魔芋面魔芋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攻陷了大众味蕾。甚至在餐饮端,大到中餐馆、火锅店,小到烧烤摊、奶茶铺子,都有魔芋的身影。
比如,中餐馆里的经典下饭菜魔芋烧鸭,轻食店中的魔芋面,火锅店的涮煮食材魔芋粉,乃至消费者喝奶茶常加的小料脆啵啵都是魔芋换了装的产品。
你以为的小众食材,早已站上风口,成为了众多餐厅以及食品企业的心头好。
生吃有毒的食材,却是餐桌常客
走上餐桌前,魔芋要历经一系列工序,因为生吃魔芋,有毒!
魔芋属于天南星科,含有草酸钙针晶等有毒成分,会刺激人体的黏膜和消化道。生魔芋全株都带有毒素,尤其以主要食用部位块茎的毒素最强。若生食未加工的魔芋,会出现呕吐、腹泻、喉咙肿痛等症状。因而,食用魔芋前,需要先将草酸钙针晶等物质处理掉,来确保食用安全。
作为魔芋主产国,我国食用魔芋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研究出了多种给魔芋去毒的方法。
比如,把魔芋块茎去皮擦碎,用清水漂洗掉草酸钙成分,再放入草木灰等碱性物质煮熟凝结;又或者,将魔芋晒干磨粉后,再加入碱水煮到凝固。如今,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魔芋基本都是加工过、去除毒素的产品。
除了加工程序复杂,魔芋开花时还会散发出腐肉般的刺鼻气味,魔芋家族的巨魔芋甚至有尸花之称。
尽管生魔芋有毒,但并不妨碍其在餐饮圈的爆火。
在餐饮店里,用魔芋做的主食不胜枚举,包括魔芋粉、魔芋面、魔芋凉皮、魔芋饺子等等。因为魔芋富含葡甘聚糖(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水后能大幅膨胀),该物质不易消化,能产生明显饱腹感,且热量低,故而魔芋也是轻食店常用的食材。
清代赵学敏曾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描述魔芋: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一个魔芋煮好后竟够10多个人吃,可见魔芋的饱腹感之强。
此外,高纤维的特性让魔芋制品拥有了弹脆的口感,魔芋得以在茶饮店、零食圈日渐普及。
像奶茶店里经常用的小料脆啵啵,滑溜又有嚼劲,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咀嚼体验,魔芋粉就是重要原料,相比木薯淀粉做的珍珠,魔芋做的小料热量更低,运用时还不用再次加工。麻辣烫店的素毛肚、打工人酷爱的零食魔芋爽,它们之所以Q弹有嚼劲,当中的魔芋原料也是主要功臣。
也因为魔芋本身没有味道且耐煮,所以能充分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易于吸附汤汁、调味品,成就了很多经典菜肴。烧烤摊的烤魔芋,凉菜摊上的凉拌魔芋,关东煮里的魔芋丝,川菜里的魔芋烧鸭可以说,魔芋既能当主角,也是完美的配角。
西南土疙瘩的工业化之路
虽然魔芋已飞入万千餐厅,吃法五花八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魔芋的产业化之路,其实走了很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魔芋主要生长在海拔偏高的地区,集中于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一带。我国魔芋栽培、食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魔芋仅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常见于房前屋后的野生、半野生状态,加工方式也以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魔芋的应用停留在作药引和磨浆加碱制作魔芋豆腐食用。
而邻国日本,虽然是从我国引入的魔芋(相传唐朝时魔芋自中国传入日本),但是魔芋产业化加工之路却比中国要早。
1776年,日本人中岛藤右卫门研发出了将魔芋块茎切片晒干制粉的加工工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日本又逐渐从魔芋球茎中分离出葡甘聚糖颗粒物(魔芋精粉),开启了对魔芋的深加工之路。
慢慢地,魔芋成为了日本的大众化美食,成为家庭常见食材。日本魔芋协会数据显示,早在1991年,日本人均魔芋消费金额已达1150日元(约合人民币54元)。
而在中国,大概到20世纪80年代,魔芋工业化才有所起步。
1979年,注意到魔芋的经济价值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教授刘佩瑛开展对魔芋的系统研究。1986年,她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魔芋精粉机,解决了魔芋产业化发展的设备难题,我国魔芋产业也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除了解决设备难题,刘佩瑛和团队又陆续开发出魔芋面条、雪魔芋等20余种魔芋食品,还组织人手收集魔芋资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魔芋试管基因库,推进了我国魔芋产业链的发展。
后来,各地加大对魔芋产业的投入,魔芋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包括湖北长阳、云南富源、四川金阳等地逐渐成为魔芋的重要产区,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些魔芋加工企业。
△一致魔芋的相关魔芋产品;图片一致魔芋公众号
不过,这一时期,魔芋还是出口居多,国内魔芋消费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新茶饮的连锁化发展,为魔芋升温加了把火
大概2015年前后,大众消费者对魔芋食品的消费热情开始高涨,这背后则离不开魔芋零食这个大功臣。
卫龙创始人刘卫平曾透露,卫龙团队从火锅涮魔芋得到了灵感,开发了魔芋爽。他们发现火锅里的魔芋吃起来Q弹爽口,便萌生出了把魔芋做成零食的想法,后在2014年推出了魔芋爽。目前,魔芋爽已成为卫龙集团第二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单品。
△图片卫龙美味微博
除卫龙外,还有盐津铺子、洽洽食品、三只松鼠、来伊份、劲仔食品等上市食品公司,都推出了魔芋零食。这些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辐射范围广泛,涵盖商超、生鲜电商、便利店等主流渠道,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魔芋的认知和接受度。
此外,新茶饮的连锁化发展,也为魔芋升温添了一把火。
过去几年,新茶饮的竞争日渐白热化,进入了高度内卷的阶段。挖掘差异化原料、拓展副业成了许多茶饮品牌的主流动作。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茶饮品牌则纷纷将魔芋晶球作为特色小料进行推广,低卡、Q弹的特性,迅速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茶饮搭配。
△图片一致魔芋官网
魔芋生产企业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研发出了魔芋晶球、魔芋冻等小料,同时还为茶饮品牌提供魔芋零食的代工,魔芋逐渐渗透进了新茶饮领域。
所以,我们会看到,茶话弄、蜜雪冰城等品牌都在门店内售卖起了魔芋爽零食。在很多连锁茶饮门店里,魔芋晶球甚至成为了标配小料,喜茶的0脂脆波波,蜜雪冰城的脆啵啵,沪上阿姨的大多肉、小多肉、冻冻等,主要原料都来自魔芋。
新茶饮对魔芋的旺盛需求,也养肥了上游魔芋加工企业。魔芋第一股一致魔芋近几年靠着茶饮小料,赚得盆满钵满。据其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魔芋食品收入同比增长57.96%,主要是因为魔芋晶球产品在连锁销售渠道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大众愈加看重食品的健康属性,魔芋凭借低卡、饱腹感强等特点恰恰满足了这样的消费需求,这也为魔芋面、魔芋饭、代餐粉、魔芋蒸饺等主食替代品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魔芋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年积累才迎来了爆发。
产量下降,产业扩容还面临大考
据中信证券测算,魔芋食品行业规模过去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2024年,魔芋终端商品市场规模已达269亿元。市场扩容的背景下,魔芋成为不少企业业绩增长的推手,势必还会吸引更多玩家加码魔芋。
一致魔芋也在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介绍,公司的茶饮小料(魔芋晶球、魔芋冻等)产能已达60000吨左右,未来依据市场反馈将逐步提升至80000吨。
但市场扩张之下,魔芋产业也蕴藏着危机。据中国魔芋协会数据,2021-2024年,魔芋种植面积已连续4年下降,2024年受干旱天气影响减产约20%。
△图源:中金点睛;资料中国魔芋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据了解,魔芋是典型的轮作植物,一块地种上一年就要歇几年,种植区域也局限于海拔250-2500米的山区,这些特性决定了魔芋种植面积、产能难以短期内明显增长。这也意味着,魔芋产品想要实现大面积、广泛推广,还不太现实。
供给受限、下游需求却在增长,由此也推动了鲜魔芋的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魔芋相关生产商都面临成本上行压力。盐津铺子在2025年半年报中就透露,2024年起国内鲜魔芋产量呈下降趋势,推动原料价格攀升至接近2018年历史高位。
可以预见,魔芋相关生产商的成本攀升压力,还要持续不短的时间,传导到餐饮下游端,势必也要面临成本的考验。换句话说,尽管魔芋菜品、魔芋做成的小料还有探索空间,但餐饮品牌想要靠此大赚一笔,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