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全线出击,长虹控股集团打造智能经济“中国方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财闻 时间:2025-10-16 14:12:52

2025年以来,人工智能持续站在政策、资本与产业的三重风口之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从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到杭州、天津等地设立千亿级AI产业基金,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支撑。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8110亿元,2023年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为30.6%。

在此背景下,AI应用在医疗、金融、制造等多领域加速落地,初创企业与“国家队”同台竞逐,资本热潮汹涌而至。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与政策驱动的双重催化下,人工智能正从“技术热词”迈向“产业核心”,成为企业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赛道。

在这场技术变革浪潮中,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控股集团”)以前瞻性战略眼光,精准锚定大模型应用、多模态技术、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等前沿赛道,将AI技术研发置于战略核心,围绕“AI+产品”“AI+制造”“AI+运营”三大维度,全力推动“AI+”战略落地,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风口。

资料显示,长虹控股集团创始于1958年,至今已发展成为集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特种装备、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产业为主的千亿级跨国企业集团。旗下形成六大产业集群,拥有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当前,长虹控股集团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智改数转,奋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虹自研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获得国家智能技术最高奖并广泛应用于长虹各智能制造工厂

AI+产品:链上企业业绩爆发,产品突破协同智能生态构建

受益于AI应用在多领域持续落地,长虹控股集团旗下AI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初步兑现,呈现出欣欣向荣增长趋势。同时,在产品层面,长虹控股集团多项AI应用亦已进入市场实践阶段。

AI浪潮席卷而来,推动华丰科技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企业业绩迅猛增长。华丰科技的连接器产品作为人工智能部署的核心关键器件,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等设备,为其提供高性能的互连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随着AI服务器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长虹华丰科技与各行业头部企业紧密合作,有效提升了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市场需求繁荣在华丰科技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中呈现。报告期内,华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增长128.26%,已超过去年全年营收水平;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大增940.64%。


长虹制造的国内首套星闪联接模组,是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中国通信产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及,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在智能终端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迎来发展机遇,电池行业步入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阶段。长虹能源乘此东风,在今年上半年营利双增——实现营业收入20.18亿元,同比增长23.91%,实现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8.79%。作为一家覆盖全系列碱性电池、圆柱形高倍率锂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虹能源业绩成绩不仅体现出“AI+产品”战略的显著效益,也印证了公司从传统电池制造向智能制造成功转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倍率圆柱锂电池年产突破5亿只,服务无人机与电动设备等

除旗下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企业业绩表现亮眼,在产品层面,长虹控股集团多项AI应用已进入市场实践阶段。今年7月,长虹AI TV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引起广泛关注。该产品搭载了国家首批备案的电视端AI大模型——长虹云帆,同时接入DeepSeek,并融合豆包、讯飞等多个AI系统,具备强大的搜索与交互能力。目前,搭载云帆大模型的AI电视已全渠道上市销售。此外,一同展示的长虹FLASH放疗系统,目前正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以及绵阳市中心医院三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合作。

基于产品领域进展,长虹控股集团正在积极构建从零部件到智能整机的全链条生态。据介绍,公司通过AI推理模组等核心技术推动家电产品全面智能化升级——“超拟人语音合成算法”带来自然交互体验,“复杂指令解析算法”精准理解用户需求,“用户情感分析算法”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AI+制造:“智改数转”结合精益管理,驱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意见》中提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长虹控股集团早已走在前列,通过AI+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将前述战略落地。

2018年,长虹空调就以新工厂建设和搬迁为契机,逐步推进智能化升级。通过“智改数转”及智能工厂建设结合体系化精益生产管理,长虹空调近三年的生产效率累积提升50%,制程质量保证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终检偶然不合格率降低约35%、库房漏率降低约50%,成效显著。

在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其他单位,智能化变革亦悄然发生。在虹佳科技的压铸车间,传统作坊已升级为智能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4倍。全流程数据实时接入中央控制系统,推动生产模式由“人机协同”向“无人值守”演进。在皮带轮生产线试点中,零件从压铸到包装的周转时间从48小时大幅压缩至仅2小时。


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终端生产线,2025年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同时,长虹能源亦在“AI+制造”浪潮中受益。在碱性电池生产中,MES系统全面覆盖与AI视觉检测等数字化举措,显著提升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质量检测效率。在锂电板块,通过数字孪生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效提升25%,废损率下降30%~50%。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该工厂创新构建了“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以销定存”的数字驱动模式,成功将电视机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节省库存成本近亿元。

AI+运营:“长虹智慧”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降本增效与链式协同

除了产品、制造以外,长虹控股集团逐浪AI的步伐还体现在AI+运营领域。旗下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电器”),作为电子产业供应链转型标杆案例,入选今年7月在第六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供应链论坛发布的《2025数智采购供应链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长虹电器通过数字化实践,显著提升了企业自身的采购效率与成本管控能力,还以数字化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行业贡献了具有普适性参考价值的“长虹智慧”。

具体而言,长虹电器以“AI+运营”赋能产业链上下游。近年来,长虹电器以“1+4+6+N”数据要素总体规划为指引,打造了覆盖22个制造基地、65个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起跨区域、跨行业的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了从“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全链路数据处理能力。


长虹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在供应链层面,长虹电器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创新推出“1+3+N”服务模式,助力中小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截至目前,通过以销定产的数据驱动模式,长虹电器已经将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

为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融资难、成本高”的痛点,长虹电器还探索出“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该模式整合生产实绩、物流轨迹等数据,构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累计为2500家上下游企业提供超50亿元无抵押贷款。同时,长虹电器还基于虹雁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打造了符合国家TDSA标准的数字安全体系,为企业跨企业、跨区域数据的合规流通打造保障数据隐私的“数据保险柜”。

“长虹智慧”不仅赋能产业链上下游,“AI+运营”也深入长虹电器公司内部。虹犀智能应用已经在长虹OA系统上全面部署应用,覆盖智能办公、智能经营、智慧供应链和智慧财务等多个领域,形成包括智能问答、智能问数、文档生成和风险预测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显著推动全集团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控股集团内,AI赋能下的产品与运营正形成联动势能。通过内置传感器,长虹AI电视、AI节能空调等智能终端可持续采集用户行为数据与设备运行状态,形成“技术应用—数据采集—需求反哺”的闭环体系,将用户的需求与使用习惯直接反馈至研发端,驱动产品更新迭代,也进一步促进了营销、管理、供应链、服务等方面的快速响应与方案优化。目前,AI节能空调可实现节能42%,AI保鲜冰箱也成为市场爆款产品。

乘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东风,长虹控股集团老牌制造业标杆已把AI写进整条产业链——从车间到供应链,从研发到用户端,全流程注入算法引擎,用一个个落地场景为全球智能制造输出可复制的“长虹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