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一文读懂RWA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投行圈子 时间:2025-10-16 11:55:23
RWA就是把现实世界里的资产——不管是充电桩、光伏电站,还是国债、黄金——通过区块链技术变成可交易的数字代币。就像朗新能源把400多个城市的9000多个充电桩打包,把它们的收益权做成代币,在香港融到1个亿;还有ChainVault搞的黄金R

投行圈子

一、先搞懂:RWA到底是个什么新物种?

上周笔者和香港的资管朋友喝茶,他扔出个数据吓我一跳:全球RWA链上资产规模已经飙到295.2亿美元,年初才刚过百亿,9个月暴涨178%。但问起具体是什么,不少投资者还停留在区块链+房地产的老印象里。

说白了,RWA就是把现实世界里的资产不管是充电桩、光伏电站,还是国债、黄金通过区块链技术变成可交易的数字代币。就像朗新能源把400多个城市的9000多个充电桩打包,把它们的收益权做成代币,在香港融到1个亿;还有ChainVault搞的黄金RWA,买代币相当于持有实物黄金,还能随时提取。

但别被代币化忽悠了,它和我们熟悉的加密货币完全两码事。比特币没有实物锚定,而RWA的价值直接挂钩现实资产的收益比如协鑫能科的光伏RWA,预期年化能到6.8%~8%,靠的就是82兆瓦光伏电站的发电收入。这也是它被叫做区块链版ABS的原因,本质是用技术激活传统资产的流动性。

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三大推手让巨头都进场

半年前还鲜有人提的RWA,现在成了华尔街和Web3圈的接头暗号,背后藏着三个关键推手:

首先是传统巨头的带货效应。贝莱德把国债ETF搬上链,管理规模直接冲破35亿美元;黑石更狠,把货币市场基金扩展到Solana链,规模达29亿美元。这些巨头一进场,散户和机构跟着蜂拥而入,毕竟谁都想蹭上华尔街背书的快车。

其次是技术终于能落地了。以前资产上链全靠人工录入数据,造假风险极高。现在物联网(IoT)+区块链+AI的组合拳解决了大问题:充电桩的用电量、光伏板的发电量,都能通过传感器实时上链,改都改不了。就像巡鹰出行的换电柜RWA,2800组设备的运行数据全在链上,现金流稳定性能做到98%,这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

最后是市场的双向刚需。对融资方来说,传统融资周期太长,跨境交易要等90天,RWA能缩短到72小时,成本还降40%;对投资者来说,以前买写字楼得几百万,现在买RWA代币几十块就能入场,还能分散投资不同资产。这种双赢让市场彻底热了起来。

三、底层逻辑:不是拆资产,是重塑风险的魔法

很多人以为RWA的核心是资产拆碎了卖,比如把10亿的写字楼分成1万份。但清华金融评论的文章点醒了我:这根本是误区。真正的核心是用技术重塑资产的风险特性,这才是它能吸引机构资金的关键。

这里面藏着个金融魔法:组合负相关资产平滑风险。比如协鑫能科的光伏资产有季节性波动,夏天发电多冬天少,但如果和充电桩组合,就能用充电高峰对冲发电低谷,收益波动率能降15%~20%。这就像把甜的和咸的食材拼在一起,做出更可口的菜,资产的信用等级上去了,融资成本自然就降了。

更重要的是从公司信用到资产信用的转变。以前借钱看企业财报,猫腻多;现在RWA直接穿透到底层资产,通过AI分析实时数据预测风险。朗新能源的充电桩RWA根本不用公司担保,光靠设备运行数据就能融资,这就是技术带来的信任革命。

四、光鲜数据下的5大暗礁

上周听说国泰君安国际等四家机构退出了香港RWA业务,我才意识到这赛道的水有多深。看似火爆的市场,其实埋着不少暗礁:

第一坑是监管的不确定性。香港虽然鼓励创新,但内地监管的审慎态度直接影响中资机构的动作,甚至出现能做不能说的怪现状。更麻烦的是跨境合规,一个产品在香港合规,到美国可能就成了非法证券,成本高得吓人。

第二坑是天价入场费。别以为小散户能随便玩,在香港发一个RWA产品成本就超600万人民币,还得花上千万拿VASP牌照。这根本不是中小机构玩得起的游戏,最后还是巨头的主场。

第三坑是法律空心化。美国RealT项目的教训太深刻了:投资者买了房产代币,以为握有所有权,结果项目崩盘后才发现,链上代币在法庭上一文不值,真实产权早被空壳公司搞乱了。现在全球都没明确法律承认代币等于所有权,这就是最大的雷。

第四坑是技术伪命题。很多项目号称数据实时上链,但光伏电站的产权归属、充电桩的电费结算,这些链下问题技术根本解决不了。有从业者透露,某分布式光伏RWA项目,光理清农户和电网的权益就花了半年,智能合约根本落不了地。

第五坑是不可能三角。RWA想同时做到法律可执行、高资本效率和去中心化,根本不现实。美国Figure公司为了合规,只能搞许可联盟链,所谓的去中心化早就名存实亡了。

五、给投资人的建议:3做2不做

面对295亿的市场和16万亿的预期(花旗预测2030年规模),普通人不是不能参与,但必须守住底线。结合行业案例,我总结了3做2不做原则:

一定要做的3件事:

1.查资产三重门槛:参考香港白皮书的标准,先看价值稳不稳定(比如黄金比商业地产靠谱)、产权清不清晰(有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数据能不能验证(有没有IoT设备背书)。ChainVault的黄金RWA能落地,就是因为这三点都达标了。

2.盯紧链下管理人:RWA的风险根本不在链上,而在资产管理人。优先选有巨头背书的项目,比如贝莱德的国债RWA、蚂蚁数科技术支持的项目,至少不会跑路。

3.控制仓位不贪心:再好的项目也别超过总资产的5%。记住协鑫能科6.8%~8%的收益率是标杆,那些号称年化20%+的,大概率是拆东补西的庞氏骗局。

绝对不能做的2件事:

1.别碰无实体锚定的空气项目:凡是没说清底层资产具体是什么、没有第三方托管证明的,比如城市发展RWA产业基金RWA,全是坑。

2.别信去中心化神话:现在靠谱的RWA全是联盟链,所谓公链去中心化RWA要么不合规,要么没人兜底,碰到直接拉黑。

结语:热潮终会退去,价值才是王道

花旗预测2030年RWA规模能到16万亿美元,这确实让人兴奋。但就像2017年的ICO泡沫,现在的RWA热潮里,肯定有不少项目会成为出局者。

记住,RWA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代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现实资产。

当技术泡沫退去,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解决融资痛点、资产扎实合规的项目。对投资者来说,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沉下心研究底层资产毕竟在金融市场里,潮水退去后,裸泳的从来都是那些只看表面热闹的人。

最后声明,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