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
随着2025年上半年财报陆续出炉,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汽车产业变革持续演进,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零部件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主流,但不同企业也有各自的具体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44.3%,电动化与智能化业务成为众多零部件企业的增长引擎。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智能化技术的加速落地及海外市场的深耕细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面临转型升级的增长压力。
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一是在一些新兴领域积极布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好提升,努力降低成本,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此外,国际化发展战略也成为众多零部件企业的共同选择。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努力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板块龙头
规模与结构的双重博弈
202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汽车零部件板块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在传统业务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动能。
今年前6个月,潍柴动力实现营收1131.5亿元,同比增长0.59%;归母净利润56.4亿元,同比下降4.4%,展现出行业龙头的稳健底色。虽然业绩保持平稳,但该公司的发展不乏亮点,包括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销售超5000台,同比增长41%;新能源转型全面提速,新能源重卡销量突破1万辆,同比飙升255%;海外业务推波助澜,控股子公司德国凯傲集团新增订单62.1亿欧元,同比增长22.2%,控股子公司美国PSI电力系统业务实现高位增长,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同比增长145%。
2025年上半年,华域汽车实现营收846.76亿元,同比增长9.55%;归母净利润28.83亿元,同比增长0.72%。作为国内综合性零部件头部企业,华域汽车新获取业务生命周期订单中,自主品牌配套金额占比提升至60%,新能源相关车型业务配套金额占比达到80%。8月27日,华域汽车发布公告称,拟以2.06亿元收购公司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汽清陶49%股权。本次股权收购标志着华域汽车首次进入固态电池领域,有利于补全其智能动力平台产品矩阵,实现固态电池业务与电驱动、热管理等业务的协同发展。
拓普集团2025年中报显示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体量较大。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29.35亿元,同比增长5.83%,归母净利润12.95亿元,同比下降11.08%。本报告期内,拓普集团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218.04%。拓普集团的产品涉及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共8大业务板块。成立电驱事业部、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是该公司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意在为自身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福耀玻璃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4.47亿元,同比增长16.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05亿元,同比增长37.33%。汽车玻璃产品逐步向多功能、轻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全景天幕、HUD、功能集成汽车玻璃天线等高附加值产品加速上车。报告期内,福耀玻璃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调光玻璃、抬头显示玻璃、超隔绝玻璃、轻量化超薄玻璃、镀膜可加热玻璃、钢化夹层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进一步促进企业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
整体来看,沪深两市汽车零部件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有一定的共性特征,都在培育电动化、智能化的第二增长曲线,以期实现更强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溢价。在规模与结构的博弈中,它们的选择体现了战略前瞻性眼光。
电池电机
受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拉升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动化领域呈现出技术迭代加快、商业化进程提速的显著特征,共同构成了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多家电池上市公司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在乘用车领域发布第2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等新产品。
同期,国轩高科实现营收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35.22%。中创新航实现营收164.19亿元,同比增长31.7%;利润约7.53亿元,同比增长80.4%。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约269.85亿元,同比增长12.82%;归母净利润约8.56亿元,同比增长3.88%。
固态电池作为汽车电动化领域的新亮点之一,吸引众多企业展开布局,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近日,工信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此外,多家电池企业近期宣布已建成或即将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明确了量产计划,产业链需求预期升温。例如,国轩高科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中试线下线电芯良品率可达90%,目前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预计全固态电池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及装车测试。在准固态电池领域,国轩高科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续驶里程可达1000公里,搭载该电芯的样车已累计运行超过1万公里,为其实际应用可靠性提供了有力验证。该公司还透露,目前已向5家以上客户交付送样,并有超过4家客户进入车辆端测试阶段。
不过,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市场竞争加剧首当其冲。除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外,越来越多车企自建电池厂,外供需求有所降低。对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来说,要应对来自同行及跨界进入者的双重竞争压力,必须在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方面持续实现突破。
海外市场成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寻求新增长空间的共同选择。今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累计同比增长29.4%,比亚迪、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企业的产品出口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重构期,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既是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也是技术突围的战略机遇。不过,在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海外市场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是最大的风险因素。此外,成本压力持续攀升也不容忽视。海外建厂初期投入巨大,这种重资产模式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电机领域上市公司的表现也很抢眼。精进电动发布公告称,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22亿元,同比增长76.75%;净利润3596.53万元,同比增长112.62%。据悉,精进电动业绩飘红的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中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和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在乘用车电驱驱动系统方面,随着客户需求增加,投产的项目放量,销售订单大幅增加。
智能配置
多领域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已从2024年底的20%升至32%。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监管也在及时跟进。2025年3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切实保障车辆安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上半年,汽车智能化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节奏也在加快,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持续动能。德赛西威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网联服务3大领域的全栈融合,其业务协同效应明显: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为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归母净利润12.23亿元,同比增长45.82%;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过180亿元。具体来看,该公司智能座舱业务销售额达到94.59亿元,同比增长18.76%;组合辅助驾驶业务实现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55.49%。
同期,华阳集团实现营收53.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5%,其中汽车电子业务营收达37.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7%;研发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7.92%,占营业收入8.29%。华阳集团的业绩增长,受益于产品升级的双重红利:依托华阳开放平台(AAOP),实现主流大模型方案搭载上车,构建“芯片+OS+AI”一体化平台,推进高通、芯驰、瑞萨、联发科等多平台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整合车载屏幕显示及HUD光学显示等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推出VPD产品。
今年前6个月,地平线实现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主要得益于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据悉,该公司支持高速NOA和城区NOA的征程6系列芯片出货约98万套,同比增长6倍,占上半年总出货量近50%,贡献超80%相关业务收入;但高研发投入导致经调整经营亏损扩大至11.1亿元,反映出智驾产业链企业在技术攻坚阶段的普遍问题。
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演进,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汽车电子行业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率。智能化、网联化作为当前汽车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其技术迭代与生态融合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市场空间持续扩大,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机遇。伴随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产业对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要求必然同步跃升,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关键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及安全保障机制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企业需更加重视技术研发和体系化优化,全面提升智能化产品的可靠性,为即将到来的智能化普及做好充分准备。
传统零部件
转型压力下更需创新突围
传统零部件企业在今年上半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转型压力,但其在核心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仍展现出顽强的发展韧性。
根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多缸柴油机销量为215.41万台,同比增长3.84%,其中,商用车用达102.27万台,同比增长2.44%;工程机械用达44.69万台,同比增长2.31%。
今年前6个月,全柴动力实现营收23.91亿元,同比增长9.22%;归母净利润5326.57万元,同比增长8.55%;扣非净利润3710.21万元,同比增长9.01%;多缸发动机实际销售18.06万台,同比增长10.05%。全柴方面表示,将继续深耕发动机主业,不断加快技术升级,丰富产品结构,同时加快混合动力、增程、氢燃料电池、气体机、电驱桥等产品的开发推广。
同期,东安动力实现营收24.79亿元,同比增长25.72%;归母净利润392.12万元,同比增长157.75%,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是公司自动变速器订单增加,相应的营业收入及毛利较上年同期均大幅增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动机企业纷纷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及市场开拓力度,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今年上半年,东安动力推进产品及市场转型,并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品方面,聚焦低空经济的转子发动机平台已正式立项并与AVL达成合作;与长安汽车联合开发的全新2.0L增压直喷高热效率发动机已正式立项并点火成功;斩获新市场项目定点60项,其中新能源市场项目14项。
今年上半年,玲珑轮胎实现营收118.12亿元,同比增长13.8%;归母净利润8.54亿元,同比下降7.66%。同期,赛轮轮胎实现营收175.87亿元,同比增长16.05%;归母净利润18.31亿元;实现轮胎销量3914.49万条,同比增长13.32%。三角轮胎今年前6个月实现营收47.8亿元,同比下降4.5%;归母净利润3.96亿元,同比下降35.3%。
2025年上半年,轮胎产销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出口市场表现突出,全钢轮胎、半钢轮胎出口量均有较为明显的涨幅,对于国内轮胎企业产销形成重要支撑,但天然橡胶期货市场行情波动剧烈,一季度高位震荡、二季度价格快速下跌。整体来看,国内轮胎行业呈现出规模扩张与利润承压并存的态势,头部企业主要通过海外建厂、绿色产品研发等策略维持增长。不过,行业的产能结构性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价格竞争进一步影响了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