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专访《纸上战场》作者:AI时代更应警惕认知战“算法黑箱”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9-18 12:25:18



日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性揭露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历史和手段,也将“思想殖民”一词带入大众视野。

什么是“思想殖民”?曾通过殖民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美西方国家,一直以优势文明、强势文化的角度俯视着“剩余的世界”。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塑造他国认知甚至阴谋颠覆他国政权的活动,通过类马歇尔计划的种种手段洪水般涌来。

当前,如何拆解“思想殖民”的实践体系?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美国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强,出版了《纸上战场——美国中情局涉华国际传播的信息遮蔽(1949-1972)》一书,引发广泛关注。

9月17日,陈强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回顾1972年以前美国中情局(CIA)如何为决策层塑造对华片面认知的过程,进而尝试剖析美西方国家对华思维惯性与政治冲动。陈强指出,在人工智能(AI)崛起的背景下,更要警惕其中更庞大的“算法黑箱”。


陈强。

“部分美国政客仍在延续冷战思维”

南都N视频:请谈谈你选择这个主题作为研究方向的原因。

陈强:我们理解国际传播,首先要明白它的本质是信息跨越国界的流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主权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会对信息做出“过滤”的行为。

这个选题最初成型于2021年。回忆当时的国际舆论场,在认知和舆论斗争领域,美国对中国采用了“凌厉攻势”。我们当时就想弄明白:美国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套针对中国的叙事模式?

如果要从传播视角来考察中美关系的话,史料的挖掘变得非常重要。美国中情局解密的涉华宣传情报,正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些材料在解密之前很多都是“绝密(top secret)”级别,它们是形塑美国决策层对中国认识的重要依据。

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一路历经波折,但凡事总得有一个起点。回溯1949年至1972年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历史与政治都是存在惯性的,美国国家机器对中国的认知更不例外。从1972年前中美几无往来时开始,美国对华的某些思维方式其实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我在书中提到美国中情局的“共产主义/反共产主义二元对立模式”——如果不反对共产主义,你就是共产主义;再比如,美国在冷战时期将对苏联的认知模式直接投射到新中国身上,形成的“镜像思维”。这些认知特征,就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直到今天,美国政府对中国仍然有一种“遏制”的“冲动”。


《纸上战场》。

南都N视频:你在书中指出,1949年至1972年是美国对新中国认知模式形成的起点。如何理解这一模式?它有何主要特征?这一“起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陈强:美国中情局成立于冷战背景下,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冷战需要。之前谈到的“共产主义/反共产主义二元对立模式”和“镜像思维”,其实就是它当时进行对华情报工作的行为逻辑基础,也是“美国对新中国认知模式”的主要特征。

我们反观美军观察组。美军观察组的全称是“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1944年,这支队伍前往延安执行了为期600余天的任务,和同一时期的“中外记者西北观察团”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深入接触。

根据档案,美军观察组对中国共产党评价很高,持较为肯定的态度。然而,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华盛顿开始了“谁失去了中国”的政治辩论,美军观察组很多成员随之遭到政治迫害。基于这些信息所建立起来的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被瓦解。

如今,几十年过去,中美关系既有相对融洽的阶段,也有像现在这样较为艰难的时期。自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两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接触。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当下,双方在经济领域有着非常深刻的交往,我曾经用“缠绕”一词来形容这种关系,它为两国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至今仍有一部分美国政客持续鼓吹对抗、推行遏制?冷战已结束几十年,为何这类行为仍不断发生?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历史具有惯性,而大国间的认知也同样如此。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部分美国政客仍在延续的冷战思维。

“美投入更多资源到‘隐蔽认知战’”

南都N视频:据你观察,美国中情局在涉华情报生产手段和内容来源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强:情报分析本质上是为决策服务的。1972年之前,美国中情局所依赖的信息来源较为集中,主要基于新中国的大众传媒内容。

如今,随着中美两国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人力情报的比例显然有所上升。但同时,互联网海量的数字化信息,使得开源情报的获取也变得极为畅通和复杂。

这对认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开源情报的数量庞大,分析师在筛选和处理过程中,反而更容易出现战略“误判”。对比当前美国对华政策中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举措,就不难理解其缘由。


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的大厅。新华社资料图

举个例子,如果美国中情局的分析师过分依赖社交媒体上某些情绪宣泄色彩过重的言论,就极容易得出在中国某些问题上对美造成“威胁”的片面结论。这些片面结论会影响美国决策层的对华认知,形成战略误判,影响对华政策制定。

因此,我们甚至希望美国中情局能重新延续过去的“良好传统”:多读读《人民日报》、多看看《新闻联播》。

南都N视频:在过去,美国中情局的情报受众主要是美国决策层,其情报内容似乎以绝对的优势强力引导着决策层的认知。如今,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期间,你是否仍持有相似观点?

陈强:当前美国政治高度撕裂,中情局所面临的政治场景也错综复杂。对于中情局来说,首先,其对美国决策层的影响力其实是有所削弱的。因为决策层有了更加多元的信息来源,这也实际上使中情局本身面临着生存上的危机。

第二点值得关注的是认知战的日趋“隐蔽化”。美国对华开展的大规模、长时段、系统性的认知作战,始终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今年被特朗普威胁关闭、暂停资助的“美国之音”“亚洲自由电台”等“大众传媒”为代表的“显性认知战”;另一条则是由中情局等情报机构开展的“隐蔽认知战”。

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表现来看,美国政府基本宣告美方放弃了显性认知战路线,更多资源被投入到认知战的隐蔽路线。

解密情报显示,中情局就曾批评《今日美国》(后改名为《今日世界》)杂志传播效果低下的问题:“美国宣传的一个明显失败之处在于,它最经常的传播来源可以追溯到美国”。在推动《日瓦格医生》(一本被认为是“文化冷战武器”的苏联长篇小说)国际出版时,中情局也反复强调必须彻底隐藏其身份,连印刷都不能在美国进行——这反映出隐性认知战与显性认知战在行为逻辑上的巨大分野。

面临生存危机的情报部门中情局,还始终存在着一种放大对手威胁的倾向——对手越强大,政府就越需要它。因此,中情局很可能通过强化自身在隐蔽认知战中的角色,“为自己找事做”。而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华隐蔽认知战在强度和烈度上会进一步加剧。

“AI崛起背景下更应警惕‘算法黑箱’”

南都N视频:9月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在你看来,可以如何理解“隐蔽认知战”与“思想殖民”?

陈强:我认为,“思想殖民”与“隐蔽认知战”在根本逻辑上是一致的。

中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曾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灾难。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是殖民国家,它们过去做了什么?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军事占领和意识形态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就可以被理解为“思想殖民”。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新华社发

从传播学角度看,当前信息传播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是社交媒体,而全球性的社交媒体企业大多隶属于美国。算法越来越影响传播效果,而“算法黑箱”则存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到底能够对“黑箱”中算法施加多大影响?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巨型社交媒体平台上,美国的传播内容,往往享有更大优势,获得更多算法推荐。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被“大规模操控”的时代。

而在人工智能崛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警惕其中存在的更庞大的“算法黑箱”。人工智能可实现内容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与人工相比,内容供给效率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在人工智能成为主要信息渠道的未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像美国这样的先发国家继续在人工智能时代占据主导性优势的话,其掌控的人工智能资源甚至可能重塑他国的国家叙事——这难道不是“思想殖民”的巨大风险吗?

历史是存在惯性的。前殖民国家的殖民冲动始终存在,只不过在信息时代,这种“殖民”行为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延续。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肖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