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1 961年春节过后没多久,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导弹新材料的规划会议,会议要参考国外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制订出切实的防热材料发展规划,并还要组织一支队伍协作攻关。
一接到通知,姚桐斌立即行动起来,做会议的技术准备工作,按专业分工组织技术报告,并决定亲自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在准备工作中,姚桐斌思路清晰,强调抓两件事:“一抓技术方向,二抓组织落实。”
姚桐斌说:我们准备的会议报告,就是要论证清楚防热材料研制工作的技术方向,工作方向,把握不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在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要以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其次,就是组织落实。选准研制单位,一定要精准,切忌四处布点,广种薄收,这可要不得。我们必须要选择优势兵力,好好在材料战线上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姚桐斌是个行动派,说到做到,自己带头撰写主题报告;亲自带领团队走访预选一批研制单位;上报国防科委,邀请他们参加会议,从而组织起一支全国性的向新材料进军的科技大军。
3月21日,会议隆重开幕了。钱学森亲临大会讲话;姚桐斌作大会主题报告。
他的主题报告精彩又有鼓动性。钱学森高兴地说:“这次大会的主角是姚桐斌同志,我是来‘帮腔’的。”
姚桐斌也风趣道:“真正的主角是钱院长,我们这些人能够当称职的配角,就心满意足了。”
话音一落,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两位科学家互敬互让的情景,让每个参会人无法不动容,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二一”会议之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又于同年的8月7日在北京联合召了全国性新材料规划大会。
这次会议是为我国导弹金属材料的研制制定规划。全国有37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领导与科研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规模比“三二一”会议更大。
这次会议,姚桐斌真正唱了主角,他以一贯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地领导大会的准备工作。他又亲自带队跑各个协作单位,狠抓组织落实。国内许多著名的金属学家,在姚桐斌盛名的影响下,都来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盛况空前。国防科委的一位领导风趣地说:“姚桐斌振臂一呼,‘八七一’会议就开成了冶金战线上的群英会!”
“三二一”和“八七一”会议,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两次重大会议,以它们为起点,开启了全国协同研制航天新材料的壮观局面。
在导弹火箭新材料研制又逐步形成国内材料基地的历史长河中,姚桐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真正确立了他是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领路人的地位。
在“三二一”和“八七一”两个会议之间,即1961年5月30日至6月7日,还召开了另一个重要会议——全国高温测试会议。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国家科委主持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但它对我国航天材料的发展,同“三二一”和“八七一”一样有着同等的重要意义。因为那两个会议是硬件,为型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温测试会议则是软件,为型号发展提供数字基础。
就在这次高温测试会议上,姚桐斌拿出了真本事,成立了我国高温测试技术领导小组,建立了配套的高温测试技术、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高温测试基地,他这一科学远见深得业内人士的点赞。
时任发动机总体设计部主任任新民对姚桐斌说:“我们搞设计计算,需要用材料数据。我们用的是国产材料,但供货单位并不提供高温性能数据,我们的设计员只好找材料手册,找外国材料的高温数据,这样做的结果是设计员不得不再加上一个保险系数,其结果往往把保险系数搞得过大,又不敢轻易降下来,从而增加了结构的重量。今天,我们就靠你了,等你拿出中国人自己的高温数据来!”
这三次会议,在姚桐斌的心目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
他在总结1961年全年工作时,是这样表述的:这三次会议,可称为建所以来的三块工作基石。
这三块基石犹如坚实稳固的大厦基座,万丈高楼平地起,直插云霄任风雨,成为了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此后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根基。这是姚桐斌为他殚精竭虑的研究所,也为他呕心沥血的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一份重要贡献。
1961年的夏天的一个下午,姚桐斌从钱学森院长那里回来,兴奋地对管理部门的几位助理说:“型号研制工作开展以来,材料的问题那么多,上上下下都在关心,也都在担心,有些新材料,我们过去听都没听说过。今天,我向钱院长汇报工作时,与他一起探讨,材料工作究竟该怎么做。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消极被动地应付;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轻重主次,火箭导弹的材料应该高屋建瓴,在型号设计的同时也开展材料设计。”
从此,姚桐斌在总结“1059”导弹仿制过程中解决材料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材料设计”这一概念。
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材料领域一次跨越性的扬帆启航。
1961年9月6日,姚桐斌按照钱学森的指示,在国防部五院作了一次报告,目的是宣传材料工作在整个型号中的工作地位,取得了型号设计部材料设计这一概念的认同和共识。
换句话说,在型号设计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材料设计。更直接地说,材料研究工作者应当做好型号设计的材料参谋。
这一概念出台没多久,就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任新民说:“听了姚所长关于材料设计的一席话,我们搞设计的就找到了靠山,可以把心放下来了。今后的关键是我们双方要加强联系,让型号设计和材料设计协调发展,相互扶持,相得益彰。”
时任总体设计部主任谢光选也带领几位主管设计师到研究室一同商讨型号设计和材料设计的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姚桐斌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谢光选频频向姚桐斌拱手致意,气氛异常活跃,商讨会开得非常成功。
“三大会议”上的决定,对材料的发展,是长远又全面的、非同小可、跨时代的宏伟规划。
要实现这些规划,研究室的担子就更重了。甚至已经超出研究室的能力范围。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小马拉大车了,有些难以胜任了。
为此,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领导根据国家导弹火箭的研制,根据一分院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于1961年9月30日批准了一分院组建材料研究所的报告。
从这一天开始,我国第一个航天材料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六研究所宣告成立,姚桐斌出任所长。
这是姚桐斌短暂的人生一个高光时刻。
来源 | 《神剑》2024年第1期
作者 | 王秋燕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