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中秋节临近,各种盒装月饼登场。然而,今年的月饼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文限制月饼过度包装,让传统节日食品回归其本质。
这不仅是一场针对月饼包装的监管行动,更是对传统文化、消费理念和共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反思。复杂的月饼包装层层包裹的实则是夸张和浪费,只有在月饼包装上做“减法”,才能在绿色消费上做“加法”。
监管持续发力 直指月饼过度包装“顽疾”
近日,海南省、山东省潍坊市、广西柳州市等多地市场监管局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提醒函,倡导拒绝过度包装,践行绿色消费。
实际上,近几年,国家在限制月饼等商品过度包装上不断发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在2021年8月和2022年5月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及其第1号修改单,对月饼、粽子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混装要求等提出具体要求。
新国标及其第1号修改单要求,月饼包装层数不得超过三层,不得与其他产品混装,不得使用贵重金属和红木材料包装,包装空隙率和包装成本要符合标准要求,鼓励使用绿色环保、可作其他用途的包装等。
月饼,本是寄托人们乡思之情的节令食品,是一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美食。然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部分商家为其穿上“华丽的外衣”,希望通过包装打造产品的“高端形象”,实现产品的高定价。部分消费者为了送礼的“面子”,选择为所谓的“高端”月饼买单。
然而,这种过度包装从供给端来看实则是一种投机取巧,会带来行业的无序和不良竞争;从需求端来看,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采购成本,助长不正之风。更重要的是,其还会带来资源浪费,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环境。
今年中秋节前夕,多地发文提醒厂商严格遵守新国标及其第1号修改单要求,限制月饼过度包装,可见国家和各地方政策的连续性。其要坚决根除这一严重影响消费市场环境的月饼过度包装“顽疾”。
为文明、健康、绿色、理性消费保驾护航
自国家重拳出击,严肃整治月饼过度包装问题以来,市场上月饼产品过度包装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月饼市场环境再次优化,特别是大品牌月饼的生产企业普遍严格遵守新国标及其第1号修改单要求。包括苏州稻香村在内的一些月饼厂家表示,产品几年前就进行了全面调整,符合行业规定,简化包装后的盒装月饼产品反而更受消费者欢迎。月饼品牌方较为拥护国家限制月饼过度包装的举措。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许多细分领域的消费处于“三理性”阶段,即消费态度理性、消费价格理性、消费选择理性,限制月饼过度包装恰好符合当前理性的消费趋势,有利于营造文明、健康、绿色、理性的消费市场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很早就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限制月饼过度包装,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
未来,绿色简约的包装仍是大势所趋。让月饼回归大众消费品属性,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月饼生产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循新国标及其第1号修改单要求,优化产品包装设计,采用简约适度包装;消费者也要关注月饼的本质属性,进行理性选择,拒绝过度包装的月饼产品;监管部门要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上持续发力,毫不松懈,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引导月饼市场驶入健康发展轨道,共同营造安全放心、公平公正、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