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壹览商业 李彦
京东在微信的好位置没了。
近期,部分用户在京东购物公众号收到通知,微信发现购物中的京东入口将于9月30日关闭,通知建议用户将京东购物小程序固定在我的小程序或微信钱包页,以便继续完成下单。
在过去几年里,借助微信的发现购物以及我服务-京东购物等入口,京东获得了稳定的流量导入,用户只需轻触即可直达商城页面,形成了高频的购物通路。
2022年6月29日,京东与腾讯重续战略合作协议,为期三年。腾讯将于三年内在微信平台向京东提供一级和二级入口,为京东提供流量支持,这一入口的关闭也是双方合约到期后的自然结果。
京东与微信合作11年,当下,双方的生态站位、战略方向都来到了新阶段。
京东和腾讯的十一年
京东和腾讯的合作要追溯到2014年。彼时,腾讯以2.15亿美元现金入股京东,并将拍拍、QQ网购等电商资产打包注入,同时约定在微信、手机QQ提供一级入口+平台支持,京东则承接腾讯系电商资源。资本与入口的双重绑定,构成了双方合作的起点。
在当时,阿里凭借淘宝、天猫形成了极强的货场人闭环,而腾讯的电商业务则缺乏供应链与履约能力,难以建立用户心智。与其继续在正面战场消耗资源,腾讯更倾向于通过投资寻求突破。
选择京东,一方面是因为京东当时在自营B2C和自建物流体系上的优势明显,能够补足腾讯缺失的供应链和履约短板;另一方面,腾讯能够以低成本将电商资产交给京东,同时通过微信入口和支付体系给予支持。
在那个移动电商高速增长的窗口期,京东因此获得了稳定的曝光位。用户在微信高频使用场景中,一键即可进入京东商城完成购物。
2018年后,拼多多的崛起进一步放大了微信入口的权重。拼多多通过社交裂变在微信体系内起量,京东则逐渐将发现购物入口交给了主打下沉市场的京喜,而主站更多依赖我服务和钱包页的服务触点。
这一调整,既是腾讯对流量分配的再平衡,也折射出京东与微信在合作逻辑上的差异:京东仍希望依赖中心化入口巩固份额,而腾讯则倾向于将不同生态位的平台分流。
2021年,腾讯宣布把所持京东大部分股份派发给股东,持股比例从17%降至2%左右。资本解绑让市场普遍认为双方关系降级。不过,在业务层面,两家公司仍维持紧密联系。2022年6月,京东与腾讯再次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腾讯承诺继续提供微信一级和二级入口,京东也在微信支付、社交电商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腾讯依旧持有京东一定的股份,在广告投放、供应链、人工智能等方面,双方也依旧正在开展合作。
例如双方2015年启动的京腾计划,通过将京东消费数据与腾讯社交数据联动,商家可以建立品牌并提升营销效果。今年618,腾讯广告还联合京东,首次整合竞价、互选、合约三大引流广告形式。
双方为何解绑?
尽管京东和腾讯的诸多合作仍在继续,但在流量入口这个最关键的位置上,双方选择解绑,可能源于新时代下的战略分歧。
2015 年,京东方面曾透露,微信购物的一级入口带来的订单仅占京东移动端成交的极少部分;但 2018 年刘强东接受《财富》采访时又直言,迄今新增用户中,约 1/4 来自微信。这些历史片段说明:微信曾是京东最具性价比的获客来源之一。
对腾讯来说,停止入口绑定更多是战略主动选择,这几年,腾讯在电商里找到了新的定位。
一是视频号电商。微信利用社交关系链分发,正在把视频号打造成内容转交易的主战场,直播间和短视频带货正在快速起量。这让腾讯看到了在电商上独立于京东的增长机会。
二是高端品牌。打开微信服务购物消费一栏,可以看到品牌发现排在京东购物前面。点进去是官方奢品甄选,集合了各类奢侈品牌的小程序店铺。甚至如香奈儿、布契拉提等没有入驻天猫或京东的品牌,却愿意在微信开官方小程序,直接触达用户。对于腾讯来说,这也是微信电商有差异化价值的部分。
在微信我的服务里,购物消费板块,目前仍然可以看到美团、拼多多、唯品会等平台的小程序入口。但腾讯在电商上的逻辑已经清晰:不仅要当流量分销商,更要当交易的最终承接者。虽然腾讯需要这些平台来丰富用户选择,但未来,核心资源必然会倾斜给自有生态。
所以,今天京东遭遇的入口收回,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平台身上,只是不知道下一个是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