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阿里的“断臂”与“巨轮”的转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投资者网 时间:2025-09-16 10:55:21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

《投资者网》 吴微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2025年7月启动的500亿元外卖补贴计划已让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甚至在高峰期单日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

从外卖大战到扫街榜,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阿里巴巴()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开展的一场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的生死突围。面对电商业务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严峻挑战,这家互联网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重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聚焦电商+AI主航道,试图帮助企业在拼多多、抖音等对手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电商基本盘失守:阿里面临多重挑战

开创中国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电商基本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约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尽管不同机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范围在31%-58%之间),但随着玩家的增多,其电商业务下滑的趋势已清晰可见。

阿里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多维度竞争对手的围剿。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侵蚀阿里在下沉市场的份额,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团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内容电商重塑用户购物习惯,其直播电商GMV份额从2021年的9.2%增长至2024年的21.4%以上,给阿里淘天系带去了较大压力;而京东()则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持续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

多方夹击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略显乏力。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淘天集团全年收入4498.27亿元,同比仅增长3%,已低于拼多多、抖音等竞争对手的增长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各平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下,大而全的淘宝,其特色已越来越不明显。其中,拼多多以低价+社交为核心,通过百亿补贴和拼团模式,在下沉市场构筑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抖音则以内容+算法为武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将购物行为无缝嵌入用户娱乐场景,创造了边看边买的新消费习惯;京东则坚守品质+物流的优势,在3C家电和高端消费领域保持竞争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平台正加速向对方腹地渗透,如拼多多进军高端市场、抖音发力货架电商、京东强化内容生态,使得行业竞争维度更加复杂,这也增加了阿里淘天系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与用户红利枯竭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截止目前,中国电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饱和,阿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长面临明显瓶颈,新用户获取成本也水涨船高。更为严峻的是,为了应对激烈的价格战,阿里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导致核心电商业务的利润率持续承压。尽管目前淘天集团仍是阿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其现金牛的成色正在减弱,这对支撑集团在新业务上的巨额投入构成了潜在风险。

断臂求生:从1+6+N到聚焦核心主业

面对新的竞争格局,阿里巴巴早在2023年就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这场变革始于公司核心领导层的更迭,2023年9月,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接任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集团CEO,标志着阿里张勇时代的结束。新管理层就任后,迅速确立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开始大刀阔斧的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

在这场断臂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对实体零售资产的全面退出。2025年1月,阿里宣布将持有的高鑫零售()约78.7%股权出售给德弘资本,交易金额最高达131.38亿港元;2024年12月,阿里又将银泰百货全部股权出售给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组成的财团,交易金额约74亿元人民币。这两笔交易意味着阿里基本退出了曾重金投入的实体零售领域,标志着其新零售战略的重大调整。

在股权投资方面,阿里也进行了大规模减持。2024年3月,阿里计划出售其持有的价值约3.58亿美元的哔哩哔哩()美国存托凭证;同时陆续清仓商汤科技()股票,减持小鹏汽车()、快狗打车()、圆通速递()等公司股份。仅2024财年前9个月,阿里就完成了17亿美元非核心资产的出售。

组织架构上,阿里也经历了从分到合的转变。2023年3月启动的1+6+N分拆计划,旨在将业务拆分为更独立的单元,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分拆上市遇阻,该计划已发生重大调整。

最新架构上,阿里将业务重新划分为四大集团,聚焦于电商、云+AI、国际数字商业等领域。吴泳铭不仅担任集团CEO,还兼任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CEO,权力高度集中,以确保战略统一执行。同时,集团合伙人团队从26人大幅缩减至17人,权力向业务一线负责人集中,以提升公司的决策效率。

战略突围:聚焦主业的多线作战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重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阿里正通过多线作战,全力聚焦电商和AI+云两大核心战场。

在外卖战场,公司选择以补贴换增长。2025年7月,阿里启动了为期一年、总额500亿元的外卖专项补贴计划,通过淘宝App的巨大流量入口和激进补贴,迅速提升其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补贴期间,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快速突破6000万单,公司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约20%提升至2025年7月的约36%。

虽然补贴让公司的闪购业务在短期内面临亏损压力,但阿里正试图将外卖作为高频流量的入口,为公司电商主业导流。据高盛预测,阿里外卖业务在2025年下半年可能面临每单高达数元的亏损,整个本地生活业务板块的年度亏损额可能会超过百亿元。

除了补贴外卖业务外,阿里还试图盘活高德地图背后的巨大潜力,通过扫街榜构建起公司的到店新生态。2025年9月10日,高德地图高调推出了高德扫街榜,公司表示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搜索、到店等行为数据构建的评价体系,号称扫街榜是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同时阿里也启动了烟火好店支持计划,拟投入超10亿元补贴为线下商家引流。

阿里这一战略布局,拟将高德定位为到店业务主入口,饿了么则聚焦到家即时零售,从而让二者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挑战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地位。从短期财务影响看,这些投入将显著增加阿里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但长远来说,这些布局,或能为阿里打造出新的增长点。

在国内进行了多线布局外,阿里还将出海确定为公司重要的战略方向。其中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成为集团中最亮眼的增长引擎,2025财年该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9%,达1323亿元。

具体来看,速卖通推出了Choice服务,订单量占总订单的70%以上。Trendyol加速向中东欧和海湾地区扩张,Lazada则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旗下的菜鸟网络也在全球加速布局,计划三年内将海外仓网络从100万平方米扩大至200万平方米以上,从而为公司的电商业务出海保驾护航。阿里国际业务的高增长也部分抵消了公司国内电商业务增长放缓的影响,2025财年公司国际业务对集团总收入贡献达14%,较2023年提升约6个百分点。

除了消费业务外,阿里也实实在在的践行All-in AI就是All-in未来的战略布局。其中阿里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将AI+云打造成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在电商业务中,阿里也已推出淘宝问问等AI应用,为商家提供通义千问大模型、淘宝星辰视频生成模型等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正加强与全球伙伴的合作,包括与苹果()等科技巨头在大模型领域的潜在合作,从而进一步拓展公司AI应用的场景。不过,巨额的AI投入导致2025财年公司的资本开支同比增长45%,达到1280亿元,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10.2%上升至13.6%,对阿里短期自由现金流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自我改革必然伴随着痛苦,这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已对阿里的短期财务表现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积极方面,通过剥离亏损业务和降本增效,增厚了公司的利润;而消极方面,竞争的加剧、战线的扩张、销售投入的增加又让阿里面临部分业务或会出现大额亏损的压力。

特别是500亿元的外卖专项补贴计划,约占阿里巴巴2025财年净利润的30%,短期内将显著拖累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管理层预计,2026财年集团的利润率可能会继续承压,但随着战略调整见效和市场份额回升,2027年起公司有望实现盈利水平的稳步回升。

阿里巴巴的战略调整是一场从广度到深度的转型。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重构组织架构、聚焦电商和AI+云主航道,阿里正试图摆脱大公司病,从而重获市场竞争力。短期来看,改革过程中的巨额投入和激烈竞争仍将持续压制公司利润;但长期而言,若能将AI技术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增长,阿里有望在新的技术浪潮中重新确立领先地位。这场战略转型的成败,将决定这家曾经的电商巨头能否在AI时代焕发新生。对阿里而言,这场转型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