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罗永浩打进咨询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鞭牛士 时间:2025-09-16 00:02:54

第一次看到华与华老板在微博上发那句「这不是一次危机公关」,我整个人都愣住了。

啥?

一个企业因为预制菜的事已经冲上热搜了,你告诉我这不算危机?当时脑子里就冒出一个感觉:这顾问,难道是情绪按摩师?

偏偏罗永浩也没心软,直接把炮口从预制菜拐向了华与华。他在直播里说:西贝已经自己捅了二十多刀,血流不止,你还在边上喊「好,你再来一刀」。这不是添乱嘛?

直到昨天晚上,我才觉得,这事儿不只是预制菜了,老罗把整个咨询行业拉上台面了。所以,华杉那几句话,错了吗?

从老板角度看,当然没错。乙方替我说话,我心里拍大腿:哎呀,这顾问挺义气。可问题是,你要放到公众语境里,那就完全错了。

为啥?我试着帮华与华找找逻辑。

他们那套「超级符号」「品牌谚语」,核心是让品牌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哪怕是负面的,也能被简化成传播的一部分。

在这种逻辑下,他们觉得与其软绵绵,不如强硬到底,摆出个不妥协的姿态,把舆论当筛子,过滤掉不买账的,留下核心的「铁粉」。

换句话说,华杉可能想传递的信号是:我们绝不会因为所谓的「非理性舆论」低头,我们只服务那些理解我们、信任我们的客户。

听上去很硬汉,很燃。但问题是:这前提太冒险了,它赌大众是盲目的,流量能决定一切。可现实呢?今天的消费者一个比一个精明,不吃这一套。

更狠一点,华与华当时可能还想「改写战场」。

危机公关里有个常见操作叫「切割」:把问题切小、切干净,别牵连更多。

可华杉偏不,直接把这场危机定义成「对抗黑嘴」。想把西贝从「有错在先的被告席」,拉到「被恶意攻击的受害者」的位置。

真成了,公众同情心可能还真会被带起来,批评者也许反过来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站在甲方老板的角度,这确实挺聪明。尤其在贾国龙最需要支持时,华杉给足了情绪价值和立场背书;对老板来说,这比任何逆耳忠言都解气。你想啊,老板血压飙的难受,你还劝他冷静?他能听进去才怪。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个战术赌「消费者没那么聪明」。但现实是:消费者比谁都聪明,还一个个手里攥着社交媒体这个大喇叭。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华杉,成了点燃火药桶的火柴。硬伤一下就露出来了:

一,他忽视了消费者主权的崛起;二,顾问收大价钱,卖理性和专业,他彻底跑偏了,试图把个人理性在公众视角卖出去。

要说第三点,智远认为,放到危机公关老原则里,这波操作稀烂。

无论是「5S」还是「3T」,核心都讲承担责任、真诚沟通、快速止血。可华杉选的剧本是:否认、对抗、攻击。说白了,就是翻老黄历。

所以,这个战术并没有那么性感。可老罗正炮轰老贾时,突然把炮口换到华与华身上呢?毕竟一开始,华杉那几句话,真没多少人注意啊。

智远分析认为,老罗这回玩的是一套「清君侧」的叙事。

什么是清君侧?说白了,别把皇帝当坏人,把责任推给身边的奸臣。

老罗这波逻辑特别顺:贾国龙不是「恶龙」,你就是个土老板,文化水平也不算高,被人忽悠了很正常。真正坑人的是谁?身边那些收着天价顾问费,还给出馊主意的顾问。

你再看他直播时那句狠话,就更自洽了。

西贝自己捅了二十多刀,血流不止,华与华还在边上喊好,再捅一刀。画面感直接拉满,直接把华与华定性为「价值毁灭者」。

这样一来,老罗就把自己从「怼一家餐厅」的普通批评者,升级成了「帮企业家拨乱反正」的正义角色。换句话说,他把自己摆到了更高的道德位置上。

这套反打法,很容易被接受。

你想啊,多少企业出危机时,第一反应都是甩锅。三星Note7电池爆炸那会儿,内部公关第一时间强调「供应商电池问题」,拼命把责任切走,不让自己坐到被告席上。

老罗正好反过来,帮贾国龙甩锅,华与华就成了替罪羊。

叙事变了,价值观也会跟着调整。

老罗骨子里是「产品主义」者,他的逻辑很直白:产品得真诚,透明是底线。你骗消费者?那是原罪;预制菜这事,说到底是个「知情权」的问题,属于体验的一部分。你没说清楚,就是不尊重用户。

华与华的战略定位哲学是什么?符号主义哇。

什么是符号主义?不管你产品咋样,我先给你造一个能洗脑的符号。看到蜜雪冰城就哼「你爱我,我爱你」,看到海底捞就想到「服务」。至于产品本身是不是第一流的,没关系,符号才是第一位的。

这两套思路,本来是天然对立的。

所以,老罗怼华与华,本质上是怼那股「重营销、轻产品」的风气。你回头看看,他骂西门子冰箱、骂钟薛高,逻辑都一样:产品不完美我能忍,但你拿符号来糊弄用户?那绝对不行。

举个例子:

星巴克当年因为种族歧视事件被骂惨了。顾问给的建议是什么?直接关店培训、公开道歉。虽然损失巨大,但这招把口碑救回来了,因为它站在了「用户体验」这一边。

华与华那一套,在老罗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再比如鸿茅药酒,广告铺天盖地,符号造得特强,可一旦负面爆出来,「鸿茅药酒=神药」瞬间变成「鸿茅药酒=智商税」。这就是符号主义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脆弱,它根本撑不住。

还有一点,咱得说现实层面的事。老贾已经道歉了,你要是还揪着不放,容易被骂「得理不饶人」。再加上他手底下还有一堆员工、供应链要养,打他风险大、成本高。

华与华不一样,是乙方、顾问,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而且他们还自己往枪口上撞,说句不好听的,你主动送上门来,我拿你开刀,既有流量,又有人设红利,还顺便在一帮B端企业和小老板心里刷了波存在感。

所以,到这一步,西贝的预制菜已经不重要了。被架到火上烤的,其实是「华与华模式」。

过去,华与华在工业化传播时代,是真混得风生水起的。那会儿媒体是中心化的:电视、报纸、户外大牌子,流量全在少数几个渠道手里。谁舍得砸钱,谁就能占领消费者心智。

华与华牛在哪?他们敢把复杂的市场问题,直接简化成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老板本来焦虑得要死,他们甩你一个确定性:听我的就对了,别瞎琢磨。你想,生意充满不确定,有人敢拍胸脯说「照做就能赢」,哪个老板不心动?

完事再加上他们讲究效率,信奉「持续重复,直到吐」。

在当年信息稀缺的环境里,这套特别好使。就像「脑白金」,广告土、广告烦,但你最后还是记住了。那会儿消费者没别的声音,只能被动接受轰炸。

还有一个杀手锏:大师人设。

他们敢喊「不投标、不比稿」。正常乙方都是求人给机会,他们反过来挑甲方,摆出一副「你求我」的架势。

结果呢?

反而更能满足企业家心里的那种「我找大师」的暗爽。老板嘛,不就喜欢那点「权威感」和「被拿捏」的感觉?我当年买过他们的课,也有过那种「被吊打」的兴奋感。

可问题是,这些优势放到今天,基本全翻车了。

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你设计的符号刚冒头,三秒钟就被网友玩坏,做成表情包、梗图,越想统一,互联网越要解构。

再说「重复灌输」。Z世代要参与感、真诚度,你要还摆着一副「我说你听」的姿态,还搞到公关层面,人家直接弹幕刷你「装」。

至于卖权威?现在讲平权啊,大哥。

什么是平权?品牌要融入社群,用户骂你,你得听着。你越强调自己权威,越容易被群嘲。你没觉得么,互联网最讲民主的,唯一投票方式是弹幕。

所以,当华杉说「这不是危机」时,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直接说:这人把我当傻子玩呢。

说到底,华与华的问题是:再牛的「超级符号」,也抵不过网友一句「笑死」。老黄历还想拿来糊弄消费者?不好意思,现在连黄历都被搬上短视频做二创了。

那这场风波过后,到底给品牌和营销人划下了什么新边界?

首先是顾问。以前顾问混得开,全靠一个「老板开心」。你能给老板做情绪按摩,他就爱用你。可这次告诉我们:光顾老板心情已经不够了。

顾问新边界是:不仅要对老板负责,还要对公众负责,对消费者负责,专业判断得比拍马屁更值钱。

要知道,付钱买一句「老板您说得对」,大概是世界上最贵的消费了。真正好的顾问,是站在老板和人民群众之间,既能理解老板的焦虑,也能提醒一句:「这话要是说出去,真得翻车」。

再说品牌。西贝这次翻车,根子在「不透明」。

说实话,谁没吃过预制菜?消费者讨厌被骗的感觉,所以,新的边界很简单:打明牌。

真诚和透明,是底线。胖东来为啥成了神?就俩字:真诚。未来最大的品牌符号,不是广告语,而是「真诚」。

贾老板也说要学胖东来。

我想起于东来讲过一句话,别整那么多术,别玩那么多花招,要学道。什么是道?我不是企业家,但我觉得每个企业家心里都该有一把卡尺,分得清什么能糊弄,什么必须真。

最后说说公关。别再搞什么自证、对抗了,再搞对抗,基本等于给对手送证据。新的边界,一个词:共情。

什么叫共情?给你讲个小故事:

几年前某航空公司,一名乘客被硬生生拖下飞机,视频传遍全球。公司第一反应是啥?推锅,说「我们按照流程操作」。

结果,公众更怒了。后来他们才改口道歉,承认「没考虑乘客的感受」,再加上赔偿,事情才慢慢压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先理解情绪,再解释事实,然后拿出行动。事实和情绪谁先讲?要看危机大小。但无论怎样,对抗式公关已经过时了。

所以,这件事给我们很大启发,顾问的边界是:别只顾老板,要顾消费者;品牌边界是:真诚比包装更值钱;公关的边界是:共情比对抗更有效。

好了,写得不一定全对。

这算孙子兵法里面哪一招?我找半天没找到。倒有一句挺合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是放到今天,该改成:知己知彼,别糊弄消费者。

不开玩笑了,当一次复盘案例,希望所有企业都能把这次风波当成一面镜子,照见问题,也照见未来。

如有得罪先说声对不起,求放过,我不是谁的黑嘴。(王智远)

标签: 罗永浩,华与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