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苹果发布会,iPhone 17/Pro/Pro Max三大金刚彻底改头换面。
屏幕刷新率终于攻克了并不存在的技术难题,从祖传60Hz统一升级到120Hz,摄像头来到“3颗48MP+1颗24MP”的历史最高配置。而最值得关注的,恐怕是家族新成员iPhone Air。
起售价7999元的iPhone Air有两大亮点:
一是在8000元左右的价格带上,长期缺少单摄像头、小容量电池、单扬声器无立体声的机型,iPhone Air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
二是iPhone Air以165克的小身板,成为了苹果“自研含量”最高的机型。
三颗芯片,三座大山
iPhone Air普遍被认为是Plus系列的替代版本,但其“直系亲属”其实是年初临时上岗的iPhone 16e,两者的真实身份都是苹果的“新技术方案试验田”。
iPhone 16e(左)与iPhone 16(右)
按照Counterpoint的测算,iPhone 16e自研零部件在BOM总成本的占比,达到了史上最高的40%——作为对比,iPhone 16的“自研占比”是29%。
这增加的11%,很大比例来自苹果的第一颗自研5G基带芯片C1[1]。换句话说,iPhone 16e的定位,就是给C1芯片探探路。在手机品牌中,只有华为和三星有5G基带芯片的设计能力。
iPhone Air不仅搭载了C1芯片的后继者C1X,还集成了苹果自研的Wi-Fi芯片N1。理论上来说,iPhone Air应该已经取代iPhone 16e,成为苹果自研占比最高的机型。
从2010年开始,苹果就用自己设计的A系列处理器代替了第三方,逐步在所有产品线上都实现了处理器的“自主可控”,但基带芯片却成了苹果想啃却啃不动的石头。
基带芯片之于手机相当于大脑之于人体。简单来说,它负责将外界语音、数据信号编译成用来发射的基带码,又将收到的基带码解码,变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音或其他数据信号。
开发基带芯片的难点在于专利,高通垄断了3G的核心技术——CDMA的九成以上核心专利,成为绕不过的高墙,即使技术演进到了4G/5G,也因为要兼容3G网络,不得不受制于高通。
高通借此创造了捆绑销售处理器的配货模式,还普及了“等比例沾光”的专利收费方式——按手机售价的3%-5%收取专利费。
一台售价500美元的手机,每卖一台就要给高通交15-25美元的专利费,作为对比,从公开可查的资料看,华为和诺基亚5G技术的收费标准分别为每台设备不高于2.5美元、3欧元(2021年)[2]。
2010年,高通和苹果签订了独占协议:高通每年支付苹果10亿美元,以此换取与苹果的独家合作;而苹果则需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每台苹果手机售价的5%。
iPhone中的高通基带芯片
伴随iPhone越买越多,这笔协议苹果越算越亏。仅2016年一年,苹果就向高通支付了28亿美元专利费[3],差不多是苹果全年利润的6%。
因此在协议到期前,苹果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将高通告上法院,二是引入英特尔作为二供,两面出击优势在我。
结果英特尔不出意外的掉了链子。根据Cellular Insights的测试,高通版iPhone的网络性能普遍比英特尔版高出了30%。为了让两个版本的网络性能齐平,苹果甚至故意降低高通版本的信号能力。
2019年,高通已经开始向三星供应5G基带,眼看着英特尔连4G还没整明白,苹果只能捏着鼻子续上了专利费,和高通签了六年协议。
当时英特尔也面临先进制程难产、服务器芯片份额下滑等诸多问题,被AMD和台积电轮流暴打。苹果索性将英特尔的基带业务收入囊中,开始自研,我行我上。
到了2023年年底,苹果传出与高通再续两年合作,一度让外界怀疑自研基带流产。直到iPhone 16e推出、高通在财报会坦言“做好与苹果分手准备”,这才确定,苹果把最硬的仗打下来了。
从技术角度来看,拿下了基带芯片,自研Wi-Fi芯片就是顺手的事。
两者本不分家,信号处理IP、射频IP等复用技术甚多,高通甚至还将自家Wi-Fi芯片和基带芯片、SoC打包卖货,唯一棘手的是与各类设备和网络的兼容问题,取决于苹果今后以多开放的姿态与生态链公司合作。
iPhone 16e是自研基带芯片的单项实战演练,iPhone Air则是苹果自研芯片的毕业论文,至此,处理器、基带芯片、Wi-Fi芯片三座堡垒均宣告攻破。
花费十五年攻下三颗芯片,苹果为的不过是四个字:降本增利。
苹果的下坡路,自研的上坡路
2024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回春增长了7%,苹果却以0.9%的下跌姿态,停在了冬天[4]。
按照研究机构测算,去年发布的iPhone 16标准版首年销量仅为iPhone 15标准版同期的55%,与之相对,小米手机2024年增速高达15%,与苹果的份额差距缩小到了4%[4]。
多年孤独求败后,苹果的手机业务逐渐展露疲态,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无论苹果对折叠屏手机有着怎样的设计巧思和技术追求,它都错过了这个细分市场的高速增长期,已经丢掉的销量不会再回来。
2023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增幅达到25%[5],把萎靡不振的大盘摁在地上摩擦,华为和三星从小折叠打到大折叠,从大折叠打到三折叠,苹果的折叠手机还停在“狼来了”的传说里。
二是苹果在AI上的投资不足,基本已经成为了产业界的共识。
去年的iPhone 16系列是姗姗来迟的首款“专为AI设计”的iPhone,苹果为此专门请来当红HBO演员拍摄大片,展示“AI+”Siri的强大功能,却遭到消费者集体投诉虚假广告,最后灰头土脸撤下广告、尴尬收场。
广告片中,HBO《最后生还者》的主演Bella Ramsey通过Siri回忆人名
也难怪彭博社知名果链记者古尔曼都忍不住批评:“他们很难跟上时代了[6]。”
另一方面,苹果汽车投入重金最终流产,堪称技术杰作的Vision Pro难以打开市场,成了华强北都懒得山寨的产品。
在iPhone定价体系不能松动的情况下,除了暗搓搓的降价促销,提高零部件的自研比重,就成了维持手机业务利润率的重要举措。
根据研究机构拆解,采用了自研基带芯片C1后,可以让iPhone 16e单机省下10美元的成本[1],每卖一千万部iPhone 16e,多榨出来的利润就有一亿美元。
iPhone Air比iPhone 16e还多加了一颗自研N1,能省的大概率不只是10美元,而且相较iPhone 16e比标准版便宜200美元的定价,iPhone Air比iPhone 17标准版反而贵了200美元,单机利润的增长幅度相当可观。
一旦iPhone Air获得市场认可,苹果自研基带芯片可以预见将快速向其他机型开放(N1已经被17系列全系搭载),根据最新爆料,C1X的后继者将在iPhone 18系列中亮相,届时还将弥补当前C1X无法支持毫米波的缺憾。
总结过去几年的传闻,苹果有意自研的零部件还包括CMOS传感器、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甚至还有Micro LED面板。
考虑到iPhone暂时无人能撼动的市场份额,研发成本的分摊也只是时间问题,苹果自研零部件的性价比,大概率是比冒险开发AI iPhone或者折叠手机要高的。
这符合库克多年来的行事风格:与其看着闻着香的锅里的,不如紧抱手里摸得到的铁饭碗,看看怎么给自己加个鸡腿添个蛋。
iPhone Air看似是苹果一次大刀阔斧的革新、对乔布斯颠覆式创新的回望,但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库克供应链管理哲学的又一大步。
尾声
长期跟踪苹果产业链的彭博记者古尔曼曾总结苹果AI能力落后的根源:一是缺乏明确的愿景,二是不清楚如何才能与众不同、以及如何将目标付诸实践[6]。
用这句话来解释苹果这些年错过的所有机会,似乎都能成立。
今年7月,被认为是库克继任者的COO杰夫·威廉姆斯宣布,将在年底前退休离职,而包括库克在内,苹果的现任高管中,年过六旬的已超过半数。
或许,让这些快到延迟退休年龄的高管继续折腾“颠覆式创新”,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参考资料
[1] BoM Analysis for Apple iPhone 16e,Counterpoint Research
[2] 从爱立信通信技术全球专利授权策略说起,科技产业咨询室
[3] FTC对高通的垄断调查揭露出2G/3G/4G/5G专利收费的操作内幕,EDN China
[4]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Canalys
[5] 2023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年增25%,TrendForce集邦咨询
[6] How Apple Fell Behind in the AI Race, Bloomberg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何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