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有望精准打击癌细胞,上海科学家“无中生有”制造难以逃逸的肿瘤靶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2 08:15:00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团队,借力科学界广为人知的“邻近标记技术”,将其从“观测工具”改造为“治疗武器”,在癌细胞表面“无中生有”地制造出难以逃逸的肿瘤靶标,有望解决免疫疗法中的核心难题。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9月10日深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邻近标记技术,相当于一种“分子地图绘制技术”,它能在细胞特定位置对周边环境进行催化标记。这使得科学家能够精准识别特定分子的“朋友圈”,“看清”生命过程。

能否利用这一强大的“标记”能力主动改造细胞?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工程化纳米酶,静脉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并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随后通过红光或超声波对其下达标记指令,从而在癌细胞表面“无中生有”地制造出高密度的人工抗原簇。

由于免疫细胞一开始并没有对新抗原的记忆,研究人员引入一种特制的连接人工肿瘤抗原和免疫T细胞的衔接器,高效激活T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力。

如何确保免疫细胞不会“殃及无辜”?论文第一作者、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博士后李烁钧告诉解放日报记者,工程化纳米酶本身具有靶向性,可以靶向肿瘤细胞。在红光或超声波激发下,纳米酶催化邻近标记反应,在肿瘤细胞表面精确构建人工抗原。这一双重保险机制确保了标记的安全性和特异性。

这种高密度标记不仅是引导,更像是吹响战斗的集结号,它能触发免疫T细胞的“最强攻击模式”,对光和超声波引导的部位实施精准的毁灭性打击。

癌细胞被摧毁后,暴露了更多“犯罪证据”,这些新线索被免疫系统的“情报部门”获取并传遍全身,帮助免疫系统学会自主识别这类癌细胞,不仅能主动攻击远处逃逸的“同伙”,还能形成长期记忆。即使未来有新的癌细胞出现,免疫系统也能立刻识别并清除,如同接种了“肿瘤疫苗”。

韩硕告诉解放日报记者,他们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合作,获取了8例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体外培养形成肿瘤碎块。实验显示,其中7例取得了良好疗效。“后续,我们还将开展其他类型免疫细胞的招募、抗体等实验。”

原标题:《有望精准打击癌细胞,上海科学家“无中生有”制造难以逃逸的肿瘤靶标》

题图上观题图

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