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从秋浦河畔的“零起步”,到安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极”——过去的十余载,池州以战略定力锚定半导体首位产业发展,在皖江大地上书写了一段“无中生有、由弱变强”的产业传奇。如今,凭借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突出的细分优势,池州半导体产业为已成为安徽“一核一弧”半导体产业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今年1-7月,池州半导体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度22.5%。
安徽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鸟瞰图。
集群成势:从“一粒种子”到“产业森林”
“当时全国半导体产业已开始加速布局,池州虽无基础,但我们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与营商环境,决定赌一把!”回忆起当年入驻池州经开区时的场景,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良恩仍无限感慨。2012年,安芯电子作为首家落户池州经开区的半导体企业,从数台设备、几名技术人员起步,开启了“破冰之旅”。十余年后,安芯电子日均芯片出货量已突破1.6万片,近日投产的车规级6英寸晶圆项目填补了池州大尺寸晶圆制造空白,产品更是进入华为、苹果、宝马供应链。
安芯电子的成长,是池州半导体产业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壮大的缩影。在其带动下,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接踵而至:钜芯半导体光伏保护功率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二期封测生产线调试在即,满产后年产6亿只器件;华宇电子封测产能跻身全国前十,建成省内首条中高端封测产线;高芯众科特殊精密涂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京东方战略供应商;安徽同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更让产业链延伸至车载显示新领域……
安芯电子大功率TVS芯片生产线。
“2021年12月落户,2022年10月投产即入规,当年就实现产值2000万元!” 安徽同池科技副总经理宾永前介绍,企业主打车载触摸屏、HUD(抬头显示)及OLED液晶面板,“目前HUD月产能5万台,2026年3月将突破10万台,客户订单已排到2030年。”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池科技还带动大马丁科技、芯池电子等配套企业落户,“我们产品的玻璃盖板从大马丁采购,集成电路由芯池供应,园区5公里内就能完成产业链配套,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池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忆炎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半导体产业集群在园区壮大的事实:池州经开区半导体企业从2022年的42户增长到如今的76户,核心企业24家,规上企业占全市79家规上半导体企业四成以上,“形成了覆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的全生态体系,是省内半导体领域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
厚植生态:多元协同发力培育首位产业
“半导体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没有持续的生态培育,很难实现长远发展。”池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何娜的话,点出了池州半导体产业近年来茁壮成长的关键。十余年来,池州从全市统筹到园区落地,打出一套“政策+创新+人才”的赋能组合拳。
据介绍,池州经开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有“科创飞地”,通过构建“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池州;孵化在长三角、转化在皖江”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目前,上海“科创飞地”在孵企业27户,已在池州经开区转化落地项目3个。在园区层面,池州经开区坚持“四链融合”思路,政策跟着产业走,不仅同步落实市级半导体产业“十四五”规划,还修订出台专属扶持政策,累计拨付产业资金7亿元。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
池州经开区坚持创新引领,24家核心半导体企业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该区与上海交大共建成果转化中心,安芯电子建成省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工程试验室,累计拿下20项发明专利。池州经开区还成功创建省级半导体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企业参与制定7项地方标准,申报国家专利53项。高芯众科的涂层技术、铜冠铜箔的5G用电子铜箔,均为该区企业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的典型案例。
针对企业“招工难、留才难”痛点,池州经开区推行“产业顾问”制度,聘请安工大吴庆达教授等专家为产业把脉,还与池州学院共建半导体产业学院并开设订单班,园区半导体企业负责人亲自授课,去年已有80余名学员进入企业实习。池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忆炎坦言,尽管面临人才外流挑战,但该区探索的“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实践补贴”模式成效良好,今年某项目还试点“异地人才政策共享”,让厦门来池的高端人才享受到了两地福利。
“半导体产业环节多、协同要求高,为避免‘多头管理、协调不畅’,我们专门成立了池州半导体产业发展专班,由市领导担任总链长,抽调发改、科技、数据、池州经开区等部门业务骨干,构建‘周调度、月通报、季研判’的闭环工作机制。”何娜表示,专班就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问题解决站”,既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要加大力度“走出去”对接高端资源、头部企业,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池州经开区航拍(局部)。
一图到底:锚定新赛道 打造特色集群
如今的池州半导体产业,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2024年,池州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达276亿元,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今年1-7月,池州半导体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速再次位居全省前列。8月中旬,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池州走访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池州市近年来半导体产业发展成就和工作做法,同时勉励当地政府要以真诚服务呵护好重点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政企协同开展产业链“双招双引”,促进产业集群成势。
作为池州半导体产业创新核心载体,池州平天湖半导体研究院的建设工作也正加速推进。预计2030年该研究院可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国家级实验室认证。“认证通过后,这里将成为池州首个半导体专业国家级检测平台,企业不用再把样品送到上海、深圳检测,周期能从15天缩短到3天,检测成本大大降低,也能成为池州半导体产业招引的‘金招牌’。”钜芯半导体董事长曹孙根作为该研究院筹建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对此充满信心。
正在建设中的半导体特色生态产业园项目。
站在新起点,池州正锚定新赛道加速奔跑。在同池科技的规划里,一个总投资20亿元的OLED液晶面板项目已提上日程,“规划在园区购买2万㎡厂房,预计明年投产,将填补池州显示面板前端制造空白。”宾永前向记者介绍,项目投产后可实现“触摸屏-面板-整机”全链条自主生产。安芯电子的车规级6英寸晶圆项目已正式投产;钜芯半导体二期封测生产线年底前将完成调试,满产后年产值将增至8亿元,进一步巩固光伏保护器件全球市场优势。
“未来五年,我们要助力打造国内特色半导体产业集群!”在记者走访中,园区众多半导体企业负责人和当地政府的目标高度一致。而池州经开区的产业蓝图更清晰:“推动平天湖半导体研究院建成国家级认证平台,深化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的产业协同,重点引进车规级芯片设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延链补链项目,力争2030年全市半导体产业产值向千亿级迈进。”
池州半导体产业的十三年征程,正是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就是要让‘池州芯’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具话语权。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必将在‘芯’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实现更高突破。”池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忆炎受访时表示。
孟智超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