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有时甚至过了2000年以后才被看到。”9月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新闻发布会上,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在现场连线中说。
他举了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2000多年前就曾研究过因子分解问题,到了20世纪人们才发现它对于保密系统的重要性。
只凭一张纸一支笔就能做研究的数学家如何开展合作?丘成桐回忆了他与新晋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之间长达15年的合作。
孙理察在博士二年级时见到丘成桐,成为丘成桐和莱昂·西蒙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虽然名为师生,年龄相仿的丘成桐和孙理察非常投契,“我们就像兄弟一样。这15年也是我这辈子学问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丘成桐说。
数学家的合作很有意思。孙理察读研究生时尚未成婚,他们基本上天天在一家中国餐馆吃饭,有时候到孙理察租住的房子里玩,有时候晚上一起去游泳,随时随地讨论数学。
一次,丘成桐请孙理察到家里来吃饭,由丘成桐的母亲下厨。当时,他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边走边讨论,突然想到了证明正质量猜想的一个新方法。
对于他们来说,大自然的奥秘是从事数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吸引力。有时候遇到困难,也不觉得太糟糕,所以做学问的时候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希望。“我和孙理察常常是因为觉得某个问题很有趣,于是就会想办法去解决它,完全是兴趣的驱动。”
原标题:《数学家怎么合作?丘成桐:一起吃饭散步游泳,随时随地讨论》
黄海华 摄
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