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碰到过:财务想弄个智能报销分析系统,一眼看出问题报销、部门超支;销售想要客户跟进看板,自动提醒续约、算提成……
想法挺好,业务部门挺积极,可找IT后心就凉了,不是说做不到,就是要排期几个月,开发花钱多、沟通来回折腾、测试慢,好点子就卡在技术和业务的“数字鸿沟”里了。
但这件事,正在起变化。
AI技术的爆发,尤其像大模型和Agent(智能代理)的成熟,正在让“人人开发应用”逐渐成为现实。无代码/低代码平台,不再是简单的拖拽拼装,而是进化为能听、能懂、能帮你实现的AI伙伴。
从“写代码”到“说需求”,AI正在重塑开发
如果你关注技术圈,大概注意到最近的几个大动作:百度文心大模型持续迭代、阿里云联手端木软件研讨AI Agent落地场景……这些不是在搞科幻,而是在推进真正的生产力革命。
AI尤其是大模型,不再只是一个问答工具,它正在成为你的开发搭档。过去我们要一行行写代码、设计结构、调试异常,而现在,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清楚你想要什么,比如“做一个项目工时跟踪与风险预警看板”,AI就可以理解意图,甚至直接搭建出应用原型。
这种模式下,无代码/低代码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被放大了:它本身就有可视化、模块化的基础,再叠加上AI的理解与生成能力,就成了AI赋能业务最短的路径。
用AI“说”出一个应用,到底怎么实现?
我们以云表平台为例(假设它已具备这类AI能力),来看看AI是如何一步步把开发门槛降下来的:
1. AI辅助搭建应用:你说需求,它出原型
比如业务人员输入:“我需要一个能跟踪项目进度、自动计算工时并预警风险的看板”,AI不会回复“做不到”,而是会根据你的描述自动生成一张表单:包括项目名称、负责人、工时字段、风险等级选项,甚至自动绑定一个甘特图视图和预警规则。你要做的,只是在生成的基础上微调一下样式和逻辑——就像调整一个PPT模板那样简单。
2. 智能数据分析:直接提问,自动出图
在已生成的报销分析系统中,你不必费力写查询语句、拉数据透视表。你可以直接对着报表页面问:“本月哪个部门的报销总额最高?环比增长了多少?”,AI自动解析问题,查询后台数据,然后直接给你生成一张柱状图或者一段结论文字。这背后是NLQ(自然语言查询)技术的支持,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做专业级数据分析。
3. 流程自动化:AI帮你做审批,甚至优化流程
在设置审批流时,AI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推荐审批节点。比如报销审批,AI可能会建议:“金额低于1000元且票据齐全的自动通过,其余转交部门经理+财务双审”,它甚至能自动执行初级审核、标注可疑单据。这就让流程设置不再是“拍脑袋”,而是有数据依据的智能决策。
上文为假设示例,功能描述源自当前AI与低代码融合趋势
小结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要取代程序员啊?其实不是。AI 和无代码结合,最终目的是解放所有人的创造力。
业务专家最懂自己的工作流程,HR 懂招聘、财务懂报销,现在他们不用再把需求“翻译”给IT,直接就能把自己的领域知识变成数字化系统。
这样一来,企业创新的速度快了,数字化转型也能跑得更顺。而无代码平台,就站在这波浪潮前面,把技术门槛降得很低,做智能应用跟做PPT一样简单,拖拖模块、跟AI说说话,就能把想法变成能用的系统。
你对这种“描述即开发”的模式怎么看?你们公司开始尝试类似的工具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文|胖胖